
【果子離群索書】逛書店,是逛書還是逛店?
政大書城台大店就要關門了。多年前師大店撤離,關店前後也正是商圈爭議之時,頗具特色的飲食、咖啡店、音樂表演場所此後一一遷移或歇業,代之而起小隔間的服裝店林立,而人潮依舊洶湧喧囂如海嘯。物換星移,我也漸漸淡出師大商圈,不再信步閒逛,東瞧西晃。雖然只是一家書店,鎮在蜿蜒的師大路中間點,像是高速公路休息站,是轉運站,約會中繼點,是吃喝玩樂後沈澱的場域。自從它缺了空,宛如一顆拔掉的蛀牙在師大路留了洞口,每次經過,就覺得怪。沒想到台大店也要休息,台北從此沒有政大書城了。
政大書城的書其實不好找,它依出版社分類。這是金石堂書店早期書籍陳列的特色,金石堂各分店一進入,就會看到遠流、皇冠、時報等,實力雄厚,和書店業務搭配密切的出版社專櫃,其他如志文、遠景等,只能依主題零散上架。這當然是奇怪的排列,好比你要買《柏楊版資治通鑑》,不能到歷史類的櫃子,它在「遠流」櫃。
政大分類完全承繼金石堂。在台大店,繞過新書區,圓神、大塊、遠流、時報,獨立在中間,靠牆是天下、城邦、皇冠。往裡拐,規模較小的公家住在公寓式的書櫃裡。書店沒有「華文小說」「翻譯小說」「企業經營」這種類別。如果腦子裡沒有書目,要找特定的書並不容易。但我早期常逛金石堂,習慣了,在政大書城,熟門熟路,找書很快。
據報導,政大書城創辦人李銘輝的理想書店,除了空間寬廣,也要對「附近方圓五公里都有影響」。但台大店位於公館,書店多,收掉影響不大。這個說法是實情,附近書店密度之高,十分罕見。這裡位置處於「溫羅汀」(我不喜歡這名字,生硬不親切,地理特性也不準確),是書圈,不是書街。書圈的樂趣大於書街。這一帶,也是機能健全的生活圈,吃喝玩樂,熱鬧繽紛,然而小資本經營的人文獨立書店和咖啡廳、音樂據點,散立密布,穿巷過弄,一家又一家,店不起眼,沒做功課的人,要尋幽訪勝,恐怕錯過居多。
這樣的底蘊,不是重慶南路可以相比的,即使重南書街恢復,人文氛圍也遠遠不足。是以我常講,很多消失的事物,雖然懷念,但是,你記得也好,也可以忘掉。有了新歡,何需舊愛?
我常逛的台大書圈,除了書店,還有偌大的台大校園,每每讓我流連忘返。此處除了誠品、金石堂等連鎖書店,大部分是獨立書店,我的新書九成買自政大、唐山,簡體字書籍則若水堂、山外(另有一家「問津堂」,早已結束了)。最值得一提的是唐山、明目、結構群、水準、古今書廊、山外、南天這種書店,沒有裝潢,不發會員卡,不是兼賣咖啡輕食的複合書店,書店就是書店,就像TXT純文字檔,沒有浪漫的空間,文青來此不會幻想撞到美遇見愛情,它們只是賣書的地方,從販賣行為延伸出來的,是精神氣質,是店主選書與經營方向決定出來的樣貌。果真是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一般人沒興趣對店面拍照,遑論取景拍婚紗。
是的,一點也不浪漫。從店主這一端來看也是一樣。東海書苑負責人廖英良說得實在:「開書店就是希望以賣書來餬口謀生,至於形象、風格,我不清楚那是誰塑造的鬼曉得哪來的自覺浪漫的情懷。」
在〈關於採訪這回事,以及見鬼的書店觀光〉一文(收於《沒有獨立書店意識的年代》),廖英良怨道,逛書店已成為「老少文青追逐的時髦遊戲」,更常有人拿著相機,店裡店外拍個不停,拍完走人,書不看不買。也有學生來電要求採訪。以前來過本店沒有?呵呵沒有,但如果你答應受訪我們就去。
難怪台南草祭二手書店,激憤不平,祭出一百元辦會員卡才可入店參觀的激烈手段。這是店主對於書店淪為觀光景點的不悅。人氣,只會讓人生氣。逛書店,是逛書還是逛店?兩者兼有最好,但我只會看書、找書、買書,我是不解風情的現實主義者。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書店,和開書店,和逛書店:
延伸閱讀:
- 《沒有獨立書店意識的年代》
- 《租書店的女兒》
- 《舊書浪漫:讀閱趣與淘書樂》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