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年前,年輕的大衛鮑伊說:我要把《一九八四》變成音樂劇!
編譯/黃彥霖
文學作品一直以來都是戲劇領域的創作靈感來源,無論是劇本或小說,偉大的作品都提供了改編劇本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自在挖掘的藝術深度。不過,越是偉大的作品就越難改編,這是困擾過所有野心家的難題。今年年初甫離開人世的英國搖滾音樂家大衛‧鮑伊(David Bowie)在距今四十年前就曾試圖要挑戰喬治‧歐威爾的政治諷刺經典《一九八四》,但最終沒有完成。
當年只有二十多歲的鮑伊,剛以雌雄同體的身份襲捲英國搖滾樂界,作風前衛他吸飽了《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裡滿滿的批判精神以及垮掉的一代大師布洛斯( William S. Burroughs)著名的切割風格(Cut-up),急著想拓展自己的藝術觸角。
音樂人傳記作家山福(Chrisopher Sandford)在 1997 年出版的鮑伊傳記《鮑伊:擁愛異人》(Bowie: Loving The Alien,暫譯)中描述,鮑伊最初是想把《一九八四》改編成一部上得了西區(West End)台面的音樂劇,並且同時發行音樂專輯和演出影片。這在 1970 年代是根本沒人敢想的事情,當時握有作品版權的歐威爾遺孀索妮亞(Sonia Orwell)也拒絕了這個改編計劃,否則這對當時處於華麗搖滾中心地位的鮑伊來說,或許真會是一個具高度實驗性的挑戰機會。
《一九八四》的改編紀錄
《一九八四》發行六十多年來曾兩次改編成電影,1956 年安德森(Michael Anderson)的版本口碑普普,瑞德福(Michael Radford)1984 年的新版則是公認比較好的,還曾入選《衛報》五十大改編電影第 36 名。瑞德福版本的配樂找了當時正紅的雙人樂團「舞韻」(Eurythmics)主導,雖然最終成品風格比較偏向流行電音(Synthpop)以及新浪潮(New Wave),不過其女主唱藍妮克絲(Annie Lennox)的嗓音低沉,又常頂著一頭鮮艷紅髮穿西裝打領帶,看上去也算有種鮑伊的未竟心願借屍還魂的味道。
鮑伊改編《一九八四》音樂劇的宏願最終只在 1974 年的專輯《鑽石狗》(Diamond Dogs)中留下幾首殘存的單曲,但歐威爾筆下那股對極權主義的精準批判並未自此消失,反而更為成熟、深沉,瀰漫在鮑伊未來二三十年的歌詞創作中。
2014 年底,以拍攝寫實風格劇情片出名的英國導演格林葛拉斯(Paul Greengrass)也表示有意挑戰改編這部經典名作。由於格林葛拉斯還在忙著拍攝現代驚悚小說之父陸德倫(Robert Ludlum)的傑森‧包恩(Jason Bourne)系列,所以目前尚未公布任何實際的時程。
算算《一九八四》的歐盟版權將在 2020 年正式進入公有領域,改編電影再等應該也就是這幾年,只可惜鮑伊已經無緣看到了。
大衛‧鮑伊、小說,以及《一九八四》:
資料來源:Open Culture 01、Open Culture 02、The Guardian 01、The Guardian 02
延伸閱讀: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