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黎智英的管理秘笈───「黎十條」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PROCatholic Church England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狗仔回憶錄其六:黎智英的管理秘笈──「黎十條」

大約十年前,我去一家商業性的週刊應徵某職位。

咖啡廳裡,年輕總編輯看著我準備的簡要履歷說:「我不懷疑你的能力,但看你換這麼多工作,不是耐挫力差,就是沒有職場目標吧!」

我當然抵死否認,強調經過人生一番波折與探索,我現在終於找到自己未來要全心投入的目標了──你猜的沒錯,這目標就是當時要應徵的工作內容。

其實,那時我心裡的OS是:太準了吧!只是我不是耐挫力差「或」缺乏職場目標,而是兩者都有啊

至此,我開始對女性主管心存敬畏,總覺得她們比男主管更想、更會洞察人心。

我進入該週刊時,該週刊的聲勢可謂日正當中,總編輯急切地想將「成功」模組化,大力推動編輯流程的「SOP」化。

儘管自己的雜誌做得更成功(賺更多錢),年輕的總編輯依然對《壹週刊》心存敬意。當時,從《壹週刊》出來的高階編輯不多,總編輯希望我多談談《壹週刊》的作業模式。

她說:「《壹週刊》組織這麼龐大,應該有很多書面的作業指南吧?」

我實在想不起來,《壹週刊》有什麼書面作業資料,只好回說:「我在那裡三年,就發了一張我們稱為『黎十條』的A4紙。」

「黎十條!」對標題語言一向十分敏感的女總編輯一聽,興致很高,要我趕快拿給她。我當然曉得她會失望的,因為兩派的管理路數根本不同嘛。果然,我印一份給她,就再沒下文了。

「黎十條」原來只有英文版(黎智英靠自學,英文很強),以下則是由老同事James Huang翻譯的中文版。

我們的信念

  1. 成功的關鍵在於簡單。務必把我們的工作簡化。當你發現工作變得複雜的時候,重新思考或乾脆不做這個工作,這樣,難以理解的事物便會變得容易明白。
  2. 能夠集中乃簡單的最佳表現。不要問我們可多做些什麼事;應該問我們可少做些什麼事。你做的事項越少,你越能夠集中精力,做到最好,獲得成功。
  3. 第一課:承擔責任。我們做每一件事,最終的目標是成長,因此,責任是我們做每一件事的起點。
  4. 虛懷讓我們從知識中獲取智慧,而聆聽則讓我們從資訊中獲得知識。虛懷開闊我們的胸襟而聆聽則帶給我們啟蒙。這是溝通的要義,而溝通是我們所做一切事情背後的動力。
  5. 真誠就是力量,而誠實則是最好的處事策略。真誠激發真誠,真誠相待帶來彼此尊重。誠實激發自信,自信的人能忠誠。兩者結合,就構成最佳的激勵動力。
  6. 我們從不為做事而做事,所做的每一件事,必為解決問題而作。做事本身並沒有價值,只有當所做的事情能解決問題才帶來價值。如果讀者覺得我們的文章沉悶,我們便就有責任去改變,以解決讀者的問題。
  7. 我們是一個以讀者為導向的媒體。每當我們坐下來開會之前,我們會先問:「我們現在要解決些什麼問題?這些問題與我們的讀者有何關係?」如果問題與我們的讀者無關,那問題根本就不重要,亦不必勞師動眾去開會處理。
  8. 新鮮感使壹周刊持續多年全城熱賣。讓壹周刊保持新鮮感的是不斷創新的精神。我們必須透過嘗試與錯誤來不斷的創新,以保持我們的新鮮感。創新只能透過發現新的知識而達成,而非為過去的知識改頭換面,只有透過嘗試與錯誤,我們才可以得到新的發現。
  9. 我們所解決的每一個問題、改正的每一個錯誤,都引領我們向前邁進。我們從錯誤與問題中改善與進步。不斷找出我們的錯誤、面對並改正,對我們是很重要的。因為改善與進步是我們終極的目標,所以錯誤與問題是我們的瑰寶。
  10. 人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源,而時間則是一切人類活動最重要的資源;時間管理為所有管理中最重要的課題。浪費時間等於浪費人力,所以我們必須珍貴時間,開會前必須先有充分的準備。

有人質疑黎智英說一套做一套,但我想說的是,至少我在壹週刊的那三年,黎智英的確做到他所說的。另,在壹週刊工作十五年的董成瑜則留言說:「的確黎老闆至少在前十年是有這種精神的∼」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編輯同場加映

  1. 【陳夏民用功讀世界】地表最強出版人,其實早就誕生在台灣
  2.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狗仔回憶錄其二:交朋友,還是一起工作?──詹宏志與黎智英
  3. 【陳夏民用功讀世界】編輯做的,必須比作者想到的更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