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格言之虛構的萬物論】風格是自然形成的
文/伊格言
小編碎碎念:為什麼「風格」這件事那麼重要?或者,竟有人說,「風格」其實沒那麼重要?伊格言分析給你聽!
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這樣的:藝術,或說文學作品,最重要者在於「風格」。何謂「風格」?作者個人獨特之印記是也。若無此獨特印記,則作品必非屬一流,因為它要不就是某些前輩大家之複製畫,次等贗品;要不就是易於被他人所複製仿襲。事實上,也正因此概念之廣為接受,於眾作者而言,「影響的焦慮」就來了──我是否夠獨特?我的作品中是否承襲有「他人的影子」?如果有,那麼我該如何精進努力,以求「走出自己的路」?
我首先想到的是F.Scott.費茲傑羅的《冬之夢》。有趣的是,以表面觀之,《冬之夢》(收有〈冬之夢〉、〈班傑明.巴頓奇妙的一生〉、〈殘火〉、〈最後的吻〉、〈崩潰〉等)中收錄的五則短篇顯然彼此差異甚大;但一經細究,卻又依舊不約而同銘刻著作者的「獨特印記」──我必須說,費茲傑羅顯然「文如其人」,不論寫什麼都像是在寫自己(對,另一個著名的定律是:同一位作者一生寫的總是同一本書)。首篇〈冬之夢〉直接就像《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的短篇精簡版,說白了,反正又是費茲傑羅的妻子賽爾妲(Zelda),纖細敏感又才氣縱橫的大美人,不但家世顯赫而且還從娘胎裡就遺傳了公主病。但你還能怎麼辦?誰叫她那麼迷人?反正你就是還能再錯一次,錯到你酒醒之後再暈船一次。沒有比這樣的美人更適合述說人生的浮華幻象了。我想起林宥嘉的〈想自由〉,獨獨喜歡其中的一句歌詞(姚若龍的手筆):城市的幻影有千百種。是啊城市的幻影有千百種,生命的幻影庶幾過之,你認清了再看它們一眼就會化為鹽柱,於是別過頭去;沒關係,它還可以換一種面貌騙你再看一次。
騙你千遍也不厭倦,騙你的感覺像春天。於是當我們在《冬之夢》裡迂迴行進,途經〈殘火〉(「夏日已遠,時值小春。草地冰涼,無霧也無露。他離去後,她會進屋燃燈闔窗,而他會沿著小徑走回鎮上。對這兩人來說,人生匆匆來了又走,留下的不是苦澀,而是遺憾,那並非理想的幻滅,那僅是未竟的痛楚」──這結尾如此美麗憂傷,如露亦如電),直至末篇〈崩潰〉,讀者們終於就崩潰了。這其實不是一篇小說,而是一篇自剖式的散文,終止於幻滅以及對於幻滅本身之冷嘲。然而正因其近乎無情節(那和費茲傑羅的小說當然不同──小說裡有人物、有情節,而自剖式散文必然更為欠缺這些),缺乏那些由情節組構而成的華美幻象(城市的幻影有千百種),我們更可能近乎赤裸地貼近作者的世界觀,更明白他其實神智清明無比──費茲傑羅當然早就看穿了那層層織就的幻象,也因此,神智之外是美麗的地獄,而神智之內,則是曠野般的荒蕪。
〈崩潰〉訴說的正是這種荒蕪。也因此,它全然相異於書中的其他四篇小說──它乾燥,破敗,寸草不生,直接展示了高原寒漠般的荒涼。那與作者其他小說(〈冬之夢〉等)中所展示的豐饒、華美與憂傷何其不同。再以〈班傑明.巴頓奇妙的一生〉(即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原著)為例:班傑明過著一種倒轉的人生──他出生時是個老頭,而後卻愈活愈年輕,其間所展示的生命荒謬不可盡數,畢現於小說細節之中──但那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是的,你可以像班傑明一樣倒轉過來再活一次,你也可以如同普通人般「正常」地活過一次;但那又如何?生命的本身的荒謬不會因為你正著活或倒著活而有差別,班傑明‧巴頓本人也不會因為作者敘述的歡快俏皮而就歡快俏皮了起來。那本來就是地獄,除接受之外,你束手無策。
回到「風格」這件事。於是整體而言,《冬之夢》並非一本具有整體一貫風格的作品──至少〈班傑明〉、〈崩潰〉這兩篇不是。但你能說它不帶有費茲傑羅的「獨特個人印記」嗎?問題正在於,多數人論定所謂「風格」時,看的往往是表面──文字技術、題材、腔調等等;而看不進「裡面」。他們其實找不到小說內裡真正難以替代的核心,從而使得「風格」之說永遠迴盪於虛無縹緲之間。然而我必須說,風格是自然形成的──對於一個優秀的作者而言,你可以請他寫一百種題材,換三百種腔調;你或許認得出他來,或許認不出來──但他不見得比你更在意這件事。他只需專注於琢磨細節,變動句法,調整結構,適切編織一切小說的基礎元素,把該說好的故事說好即可。他知道所謂風格會自然形成,無須勞駕他的戮力追求。
繼續閱讀: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關於伊格言

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講師。《聯合文學》雜誌 2010 年 8 月號封面人物。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等。亦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 位 40 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曾任柏林文學協會(LCB)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問作家、成大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著有《甕中人》、《噬夢人》(聯合文學雜誌 2010 年度之書,2010、2011 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2013 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幻事錄》等書。《零地點GroundZero》日譯本將於2017年由日本白水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