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博上街讀小說】小說家究竟要涉入現實多深?伊格言的《零地點》
Photo Creit: Pixabay

【楊勝博上街讀小說】小說家究竟要涉入現實多深?伊格言的《零地點》

零地點》的故事在2013、2015、2017三個時段穿梭,故事開始於核災後一年半,北臺灣成為廢墟,中央政府南遷。同時,核能署長賀陳端方因成立災區調查隊,深入災區調查核災起因,加之核災善後有功,成為人民眼中的英雄人物,最後被推選為執政黨的總統參選人。另一方面,核四廠意外中唯一倖存的員工林群浩,在進行復健治療時,逐漸回想起事發當時的蹊蹺之處,展開私下調查。過程中,李莉晴醫師也加入調查行列,愈發接近事實的真相,因此被賀陳端方下令滅口,事情的真相──賀陳隱瞞翡翠水庫遭輻射污染,導致數十萬人因體內曝射而死──也因此被永遠掩埋。

零地點》所關注的並非將過錯導向一個人,透過將此人繩之以法做為結束,而是關注導致災難發生的整體結構性問題。在上述的劇情主線之外,小說中也提及核四商轉前的諸多錯誤決策、設計藍圖的任意修改、承包工程的包商品管不良、政府高層不願正視核四安全性等問題,無論賀陳端方是否隱瞞真相,這些遠因也讓核能災難,成為必然發生之事。

現實中的核四包商關係變得如此複雜,與核四多年來多次停建、復建密切相關[1]。比如小說的其中一段,兩名核電廠員工在討論核四工程的責任歸屬時,一名員工表示:

最底層的分包就屬於四個包商,其中兩家已經倒了。我們根本找不到人負責……我不知道他們施工的標準在哪裡。也不監工,這我早知道。難怪這麼多問題。[2]

1985年核二、核三正式商轉,政府暫緩興建核四。1999年復建時,有經驗的核電廠員工,多半已退休或是轉職,因為缺乏相關人才,臺電將核四設計圖交給包商建造,並未進行監工。最後,核四的建案,被一間完全無力承接的顧問公司標下,最後臺電只能收回建案自行處理,並為此擅自變更設計[3]。美商奇異公司進行檢測後,發現一百二十六個系統中,有五十六個系統是被評測為「無法接受,予以退回」[4],換句話說,也就是缺失太多無法確實檢測,不得不退回重建,而重新建造需要大量經費,核四建案因此一拖再拖。最後終於變成難以處理的燙手山芋。
 
零地點》所假設的未來,才會是政府無視於核四無法運作的事實,並在政治力凌駕專業的情勢下正式商轉,以致於發生禍及大臺北地區的核能災害。作者不但帶出核能、官商勾結、國際關係的連結,更清楚說明核四的真正問題──歷史遠因埋下的結構性疏失,並讓讀者必須要對抗的,絕不只是某一間包商,或是某一位官員,而是所有在核四決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政府高層、敷衍塞責掩蓋疏失的臺電管理者,以及不負責任的承包商。

透過描繪大臺北地區輻射汙染之慘況,以及真相被徹底掩蓋的結局,《零地點》告訴我們,當政府一意孤行時,人民若對此毫無所感,不採取任何行動表示反對,那麼可以阻止的災難將必然來到。現實中,反核四聲浪四起,小說中的人民卻是對此漠不關心。他們並未理解興建核四的錯誤所在,對政府強硬的態度逆來順受,最後正式商轉引發核災,這才讓看似罪魁禍首的核能署署長,看見藉核災換取自身政治利益的機會。

因此,《零地點》中失職的核能署署長賀陳端方,不過是這一長串的名單裡的最後一個名字而已。對於小說中「已經」發生的輻射汙染意外,所有應該對此負責的政府與臺電高層、負責營造的各級包商等,全都沒有受到制裁,並繼續握有權力、管理政府。當賀陳端方僅是官員利慾薰心的具體投射時,反派身分也不再明確,而是面貌模糊的一群官員與相關人員。即便今天沒有賀陳端方,接手的官員也未必能扛下責任;即便接手的官員願意承認,核四商轉本身早已是問題重重,對已然發生的災難也於事無補。

透過這樣的安排,作者向讀者拋出「我們應該怎麼做?」的問題,這也是作者一直在強調的「我將介入此事」,或者說「小說家究竟要涉入現實多深?」的問題。對作者而言,即使透過情節與對話強調敘事重點──結構性因素,但對讀者而言,存在著理解結構性問題的門檻仍然存在。

為了讓讀者能夠更積極的介入書中提及的核四議題,作者藉由營造恐懼來達成這個效果,具體來說是──對大規模疾病的恐慌。從過去在SRAS其間臺灣人搶購N95口罩的「盛況」來看,可以理解為何作者選擇以此方式,作為讓讀者能更積極關注反核的推動力。

在《零地點》中,患者大多不曉得自身的疾病是所謂何來:

多數是不明原因的嚴重暈眩、頭痛和嘔吐,腹瀉的人也不少。共同特色是病人主訴精神不佳,全身虛弱無力。蘇宏翊知道這約莫就是輻射病的症狀了。

上述症狀,與《輻射人》裡劉金順遭受的體外輻射污染不同,是病狀發作更為快速的體內輻射汙染,所有喝下翡翠水庫民生用水的大臺北地區居民都成為受害者,更加深了核四問題對於讀者大眾的急迫性與日常性。

最大的震撼,莫過於同一名醫生,在女友身上發現相同症狀之後,不斷在腦中思索其中的連結,又得知除了北海岸之外,臺北市區、新莊、三重類似症狀的病患也較其他地區為多,他這才想到水源區遭受輻射汙染的可能,但為時已晚。

他的女友將永遠離他而去──未來數週,她將會持續暈眩,水瀉,皮膚潰爛,光是指甲便足以將之刮傷。她將會嘔出體內所有消化道黏膜,嗆咳出自己灼乾的肝與肺,接著是所有內臟的組織破片。她終將形銷骨毀,不成人形。

而如此慘烈的細節描寫,除了提醒輻射汙染的可怕之外,更可怕之處在於,核能災害所影響到的,不只是核能從業人員,廣大的民眾也都會因此受害。

這或許也是《零地點》的小說策略之一,透過實際的資料與地緣關係,小說中發生的翡翠水庫核汙染事件,以及受災範圍中的大台北地區居民,讓核能災害的日常性得以建立,讓讀者產生「我會被牽連其中」的疑慮,進而因此付諸行動追蹤並了解相關議題,也讓介入現實的理念,有了更強烈且具體的展現。

NOTE

  1. 1980年,臺電提出核四建廠計畫,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選定貢寮為廠址;1985年,因貢寮鄉居民抗議而暫緩興建;1986年俄國爆發車諾比核災,臺灣的反核運動因此揭開序幕;1999年核四廠復建,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當選總統後,政府暫緩核四工程;2001年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立委聯手通過動議案,核四因此重新復工,預計於2006年正式商轉,之後並多次追加預算,2006年從1697億增加到2431億,2011年再度追加140億,2013年總預算增加至2838億,臺電並表示預計在2015年正式商轉。參考:苦勞報導,〈「核四再評估小組」粉墨登場〉,「苦勞網」網站(2000.06.17);劉永祥,〈兩院簽協議 明宣布核四復工〉,《中國時報》(2001.02.13);丁萬鳴,〈核四延3年完工 追加200億〉,《聯合報》(2006.01.24);林政忠,〈沒錢了!核四工程5月恐停擺〉,《經濟日報》(2006.3.10);曾薏蘋、陳宥臻,〈反核聲中 核四預算140億過關〉,《中國時報》(2011.06.14);王茂臻,〈施顏祥:廢核四 電費恐大漲4成〉,《聯合報》(2013.01.11)。
  2. 伊格言,《零地點》(臺北:麥田,2014),頁92。
  3. 監察院黃煌雄、葛永光兩位委員於2010年8月27日提出報告,指出臺電曾「未依規定逕自核准核四廠千餘項變更設計,並無視原能會之要求改正及裁罰,仍執意續辦變更設計,輕忽核能安全,核有未當」。參考:監察院,〈核四廠相關議題之調查案件一覽表(102.03.14)〉。
  4. 此處資料來源,據筆者考察,應是前美國奇異核電廠工程師林宗堯的文章〈核四摘要報告〉,全文刊載於「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網站。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說到核能,你應該要知道:

  1. 《有核不可?》擁核/反核雙方必看核能論述
  2. 帶進第一手資料、保持多元對話的可能──《半衰期:車諾比核災30周年紀實》
  3. 世界地球日 從了解核能開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