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獨立書店與小媒體的商業3.0
獨立書店和小媒體,是同一個時代的產物,它們既同病相憐,又相互扶持;更有趣的是,它們彷彿也有著相同的營運邏輯與宿命。
如果把以連鎖書店為主軸的傳統書店時期,視為書店1.0,則網路書店的崛起是2.0;那麼,如今獨立書店揭竿紛起,就算是書店3.0。
同樣的,以出版集團為主軸的媒體時期,是媒體1.0,網路媒體崛起是2.0;那麼,如今小媒體的春筍林立,也算是媒體3.0。
3.0的時代,表面看似對世俗化、流程化、冷漠化的商業運作的反動,但更深層的意義,則是揭示台灣個體化社會的漸次成熟──個性化的新世代,正逐步展現新的創業風格、引領新的消費趨勢。
只是,在新時代的過渡期,目前,獨立書店與小媒體處境普遍艱辛;部分經營者自嘲,他們不是在賺錢,而是在「賺生活」。少數經營者,甚至顯露出一種「我有理想,大家就應該幫我」的孤高稚氣。
然而,不論書店3.0或媒體3.0,畢竟都是商業3.0,身處其中就必然要遵循商業運作的邏輯。
一、 清晰的定位。
你可以走社運路線,也可以走文藝風格,重要的是,那就是你自己。一切從自己的價值、喜好出發,堅定不移。
二、 強化品牌強度。
品牌認同是商業3.0的核心,一切作為以形塑品牌價值與知名度為第一優先,應該做的和不應該做的事,都同等重要,不要為短利犧牲品牌力的經營。
三、 槓桿品牌多元營收。
僅僅賣書和賣刊物很難創造足夠的營收,依自己的品牌定位擴展多元營收。但需要再強調一次,營收項目縱不能強化品牌,也絕不能削弱品牌形象。
四、 深化品質。
不要以為,「有理想、講信念」的消費者,不會在意你煮的咖啡好不好喝、餐點可不可口。試著把每項提供的服務做到最好,要賣咖啡,就把咖啡泡好;要提供餐點,就把餐點做好;要辦講座的,就要花心思認真規劃主題和講員。
五、 成本控管。
無論你是文青還是憤青,請抽空學習一些基礎的財務概念,並隨時控管成本;如此一來,你才能確定,你是在賺生活,還是在透支生活。獨立書店和獨立媒體的精神,應該也包括財務獨立吧,千萬不要把老爸老媽的退休養老金也賠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