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版權營】怎樣才能把書賣進英語書市?──美加書市中的翻譯書現況
文/陳心怡
由文化部主辦、光磊國際版權經紀有限公司承辦的「出版經紀及版權人才研習營」已經邁入第四屆,講師來自美國、英國、德國、西班牙、加拿大、韓國、泰國、荷蘭等資深版權經理人、書探及資深譯者。
早在版權營正式開辦之前,光磊國際版權經紀有限公司創辦人譚光磊與Books from Taiwan版權總監張茂芸就先舉辦了一場名為「從這裡,去遠方:中書外譯的奇幻旅程」的講座,為版權營活動暖身。
在這場座談上,譚光磊與張茂芸提出了幾點關於中書外譯的幾點迷思,包括:外譯不等於英譯,台日友好不等於進軍日本,台灣特色不等於獨特吸引力,台灣作家很紅不等於以國際地位;比起非文學類書籍,小說與童書更好賣,不過小說的故事性要強;此外,台灣出版有一種特色是,偏好專欄或者部落格集結成書,但這並非國外的主要出書模式,而且他們對散文的興趣偏低,因此,即使是非文學類的文章,都還是要有明確強勁的敘事風格。
譚光磊與張茂芸也強調,若要把作品推上國際,書籍資料卡就很重要,這一份攸關外國人理解的書籍資料包括:要有好的翻譯樣張、書評(最好有國際書名,而台灣最缺此項)、作者與書籍得獎的記錄與資訊;而關於書籍的得獎紀錄,舉例來說,時報開卷、林榮三文學獎等雖為我們所熟知,但國際上多不知道其份量,與其掛上一堆得獎資訊,不如用些篇幅解釋這些獎項的始末與重要性,才能讓外國人理解這部作品得獎的意義。
要打入美國書市,得先擒住不懂外語的美國編輯
針對「外譯不等於英譯」,任職美國五大出版商之一Simon & Schuster集團旗下Atria出版社副總裁的喬安娜‧卡斯提洛(Johsnna Castillo)提出數據佐證。她說,美國的翻譯書籍比例的確非常非常低,不過,從2005年的1%到2016年的3.2%,整體上翻譯書出版數仍算是微幅成長。既然大家都知道要打入美國書市不是容易的事,那麼究竟該如何成功達陣?
「首先,美國的編輯大多不懂外語,除了書探,編輯們最需要有好的翻譯樣張來閱讀。」這一點,喬安娜同意譚光磊的看法,樣張翻譯一定要好,再搭配一些國際書評,這樣版權才容易賣出。
其次,選書的種類多半會以是否有普世吸引力為主,例如二戰類、商管類,或者家庭、友情或者移民故事等,這些都與美國移民社會有關,容易引起美國讀者共鳴。
來自厄瓜多、有西語背景的喬安娜近年來不斷在美國翻譯書籍市場上大量引進西語文學,包括智利小說家伊莎貝‧阿言德,喬安娜就企圖把阿言德所有作品都重新買回版權,為她打造一個品牌,讓粉絲能夠看到阿言德的所有作品、也讓不熟悉的讀者有機會認識她;另外,全球熱銷的《時間裁縫師》、《時空旅行社》、《聖草之書:芙烈卡‧卡羅的祕密筆記》、《明天別再來敲門》以及心靈經典《秘密》十年重出版,都是Atria這些年發行的重量翻譯書籍,「有些書在加拿大賣得比美國還好!」喬安娜笑說。
美加一家?加拿大出版的美麗與哀愁
喬安娜曾在藍燈書屋實習,現在又在美國大出版社任職,一路都是經歷都是接觸美國出版業的頂尖好手,視角與眼界,自然會擴及「北美」,而非英文世界的人,似乎也自然而然把美加等同了起來。不過,被「北美」涵括的加拿大,可不見得能完全笑納,因為有些處境著實尷尬難言。任職加拿大著名的獨立文學出版社「阿南西之家」(House of Anansi)的總編輯尹珍妮(Janie Yoon)就點出了一些加拿大與美國市場之間的競合狀況。

已有近五十歷史「阿南西之家」致力培養加拿大本土小說家與詩人,近年來積極引進外書翻譯,包括《山楂樹之戀》與陳浩基的《13‧67》,而尹珍妮也是《13‧67》的編輯。
如果說在國際市場上,台灣常因「同文同種」之故而被中國涵括了進去,那麼加拿大面對美國也有類似的處境,而這也是加拿大出版業所面臨的最大考驗。尹珍妮說,美國總是以「北美地區」把加拿大一起算進市場版圖裡,加拿大幾乎沒有不同意的餘地,「很多出版品在英美發行之後會『直接送到』加拿大,即使加拿大沒買版權,都會送進來,彷彿加拿大被涵括在英美市場裡,不買都不行。」
加拿大曾被英國殖民,獨立後又被美國理所當然視為是從美國國內市場的延伸,連連鎖書店都綁在一起,「但我們(加拿大)的確是一個國家啊!大家想把書外推,會想到英美,卻忘了加拿大。」尹珍妮娓娓道來這種尷尬處境。被迫接受的情況下,等於壓縮了加拿大的選書空間,以及對外協談合作的獨立地位。
尹珍妮說,加拿大買版權多仍以英文版權為主,翻譯開支也不小,如果能與美英兩國有明確的市場切割,讓加拿大自己也有發語權和決定權,站在比較對等的地位上一起統包合作,也是一種辦法,這會優於現階段加國對美國版代或者大型出版社決定照單全收的處境。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犢月刊NO.46:一本書是怎麼在全世界遊走的?──國際版權市場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