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怎麼選?從選書流程到書評標準,紐時編輯作業大公開!
Photo Credit: Pixabay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怎麼選?從選書流程到書評標準,紐時編輯作業大公開!

編譯/Jasmine

每到歲末,歐美各大媒體開始紛紛公布當年度好書的書單,而這些書單都具有指標性的意義,反映這一年來在國家、社會、政治、文化等各面向,人們所關心的議題。在美國又以《紐約時報》的書評最具權威性,甚至影響書市的銷售業積。若要追溯《紐約時報》書評版的歷史,可以回到1896年10月10日創刊,一開始書評版是每星期六的增刊版,之後在1911年1月底改為在每星期天出刊,頁數也從八頁增加到三十二頁。紐時書評歷經了百年以上的時間,其所推薦的書單往往也是全球書市的指標,然而,年度好書到底是怎麼「選」出來的?又依著什麼樣的標準?

《紐約時報》書評版的編輯潘蜜拉‧保羅(Pamela Paul)前些日子正好在社群網站Reddit貼文,回答網友有關《紐約時報》書評的問題,以及他們如何評選出每年十大好書的過程。以下綜合整理網友的提問:

1. 年度好書評選何時開始?如何從上千百萬本新書中,挑出年度十大好書?

年度好書的評選從年初一月就開始,這是個一整年的任務,目前每年出版的新書量仍非常多,紐時書評大約也只是新書其中的1%。

每年一月,紐時書評版的編輯會各自挑出他們認為有特色且值得關注的新書作品,然後列一個清單,所有編輯都能看得到這份清單,編輯們開始相互閱讀彼此之間推薦的書單。在這一整年的過程當中,有些新書進入這個清單、有些被刪除了。每週編輯團隊都會回顧上一週的清單,隨時評估且不斷更新,從中挑出「編輯嚴選」推薦的書單,直到當年度10月左右,競爭開始進入白熱化階段。隨後,大家匯整編輯嚴選的書單,縮小名單到一百本年度好書,這一百本中包括五十本小說類和五十本非小說類,再中先挑出最出色的十本,也就是最後所公布的年度十大好書。

從一百本好書再精挑出十本,的確是個很艱難的決擇。但整個過程是非常開放、民主的。雖然,最後進入Top 10決選時,還是得有人做出最終決定性的名單,也許並非每一位編輯所推薦的書都能上榜,但我們會希望至少有一本他們推薦的好書能在榜上,只不過某些時候,仍得揮出那把獨裁的劍,以得出最後的名單。

2. 紐時書評部門的編輯和其他《紐約時報》的評論作者會互相討論或開會嗎?或者你們辦公室在一起或在隔壁?

在紐時書評版工作的同仁全都是編輯,並不是專職的評論作者。書評編輯們,經常坐在一起討論工作,到處走走,面對面與夥伴們交流。每週書評版編輯們都會處理許多新書,一般來說,各類型的書他們都會看,然後編輯會先挑出有哪些新書值得寫書評,接著就會找人來撰寫。當然,我們所挑出來的書,多少也反應了編輯與《紐約時報》讀者的口味。至於,《紐約時報》的評論作者,他們可以挑他們有興趣的書來寫書評。

在工作地點上,書評編輯們都在辦公室中工作,《紐約時報》的評論作者則大多都是在家工作。有時候《紐約時報》的評論作者也會來到辦公室,我們也會和他們討論有關工作的部分,不過大多時候還是以打電話連絡為主。我們都是一群喜歡讀書、討論書的人,常常一聊就是一整天,往往到逼不得已的時候,我們才趕快收起話題,回去寫稿或編稿。

3. 你們都找誰來寫書評?編輯如何找出新的書評者?會不會有作者或評論者自己投稿到報社來?

編輯們會列出一個人選名單,名單中可能包括學術界、科學界、文學界……等各界的作家或評論者,然後交給副主編與主編來做最後決定。在尋找評論人名單的過程裡,編輯們總希望能挖掘新生代的作家,因此,有時會在新書作者裡尋找適合的人選,當然我們也有遇過一些人會直接拿著他們曾經發表過的文章剪報來給我們看,並告訴我們,他們有興趣評論哪些書,以及他們自己擅長在哪些領域。無論如何,評論人若是遇到有利益衝突的狀況,例如與需要評論那本書的作者認識,或者都來自同一家經紀公司等,我們都會自名單內排除

4. 如何才稱得上是一篇好的書評?

潘蜜拉認為,一篇好的書評往往是具有知性與感性。「書評必需要夠有深度與因果情境的脈絡。」不是只是把書裡的內容故事再說一次。潘蜜拉說,對一個書評家來說,犯得最大錯誤就是把讀書心得報告(book report)與書評(book review)弄混。讀者並不想知道發生什麼故事,也不愛被「劇透」。讀者喜愛也希望自己去探索與挖掘故事的內容,書評家不是在寫故事摘要

一篇好的書評裡至少要具備以下幾點的其中一項:例如,從中能看見作者在寫這本書的動機、背後的情感,或者作者以前是做過些什麼?作者在寫作之前做了哪些研究?甚至作者因生命中遭逢哪些歷程,而讓作者寫出了這樣一個故事。另外,還包括這本書哪裡寫得好?哪個部分還有欠缺?書評文章是必需要有一些評判的意味在裡面。讀者透過書評可以知道這是不是一本值得花時間閱讀的書,還是只是瀏覽即可。

5. 到底什麼樣的書才被稱為「好書」呢?

潘蜜拉認為,「好書」其實是一個很鬆散的定義,以今年十大好書來說,除了這些書的確都很出色也相當具有抱負之外,他們之間共通點很少。我覺得所謂的「好書」也許可以這麼說,無論在整個故事架構的視野、觀點的原創性、說故事的方式、甚至每個文句詞藻的運用等,在各方面都非常出色與到位。這跟哪本書含有最重要的訊息,或者立場是與我們認同的一致等因素都沒有絕對必然的關係。潘蜜拉認為,所謂的「好書」,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即使在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後,人們都還想要去閱讀它們。

6. 書評與年度好書之間有關係嗎?書評會影響年度好書榜單嗎?

其實沒有什麼太多的關係。很多時候,那些在書評家眼中並不討喜,甚至獲得負評的書,卻被我們認為它值得被收入在本年度最佳書單裡。舉例來說,Anthony Doerr的《我們看不到所有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這本書,它的書評評價並不太好。但是,我們仍然將它列入今年十大好書裡。《我們看不到所有的光》是一本以二次大戰為背景的小說,作者非常特立獨行以簡短篇章寫成,文筆優雅抒情。不管市面上書評評論如何,年度好書是紐時書評版的編輯觀點,也因此我們的編輯團隊必需竭盡所能的擁有獨立的見解與看法。

7. 身為《紐約時報書評版》的編輯,每個月或每年閱讀多少書?

潘蜜拉回憶,有一年沒工作、沒另一半、沒孩子、當時也沒網路,因著興趣,那一年總共讀了七十六本書,當中包括《白鯨記》(Moby-Dick)。不過,後來就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即使,我現在每週都嘗試要讀完一本書,但厚實的大部頭書讀起來進度非常慢,這跟生活一樣!另外,最大的犧牲就是電視,我從來沒看電視。」

透過潘蜜拉在Reddit上與網友互動的討論內容,讓大家更了解編輯如何在一年出版的千萬本新書中,如何挑選值得關注的書籍、如何選擇撰寫書評的評論人、哪些人可能對哪些書種類感到興趣……等,也藉此讓大眾可一窺《紐約時報》書評版的運作過程。

紐約時報與年度選書:

  1. 2016英美各大媒體平臺最推薦的小說 TOP 10!
  2. 紐約時報夏日書單清一色推薦白人作品 掀起文學多樣性大論戰
  3. 本書最狂發言:《紐約時報》暢銷書可以預測,想登榜不必碰運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