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從深度報導從懶人包──有關「新聞視覺圖表」的十點備忘
1. 不是新鮮事。
資訊圖表(infographic)不是新東西,它已存在兩百年以上;視覺資訊圖表廣泛地運用在新聞報導,也有幾十年的歷史了。新鮮的是,一百五十年前的南丁格爾竟然也是圖表報導高手。(對!就是那位護士小姐!)
2. 不是文青的功勞。
近年來,新聞視覺圖表在歐美媒體再度火熱,主要源於公共數據(資訊)的開放,以及電腦繪圖工具的普及等結構性變化。不是個別人士,或設計、美術科系「文青」的功勞。
3. 是新聞不是藝術。
從數據(資訊)挖掘出來的新聞亮點,才是生產視覺圖表的核心,電腦繪圖的表現只能是重要的輔助,不要反客為主。我們從事的是新聞報導,不是表演藝術。
4. 主題才是核心。
「這些數據(資訊)是要表達什麼新聞主題?」永遠是要一問再問的首要問題。在主題不清楚前,不要急於尋找視覺形式;新聞視覺圖表的價值,在於能表現新鮮而有衝擊力的主題,就像(文字)新聞報導的價值一樣。
5. 簡單明瞭是重點。
新聞視覺圖表不是在比華麗、比炫技,易讀、易懂才是王道。試著化繁為簡,讓圖表資訊更少、更簡單、更易明瞭。讀者(不是偽文青)喜歡圖表,是因為可以直截了當閱讀有意義的資訊。
6. 下紮實的功夫。
原始、公開的數據(如台灣十大死因與每年死亡人數)不僅意義含量不高,甚至會讓讀者覺得是老梗。要從原始、公開的數據(資訊)中,挖掘出新聞亮點,需要下紮實的功夫,去蒐尋、去比較、去思考。
7. 不要把責任推給美編。
新聞視覺圖表的製作是團隊的工作,需要編輯部內部跨組別的密集討論與合作。這其中,美術當然很重要,但這不是美術編輯可以主導的工作,不要呈現不盡人意,就怪罪美編。
8. 撥出人力。
《紐約時報》的圖表部門編製有四十人,想提升視覺圖表的台灣媒體,至少也要任務編制四個人吧(統籌製作人、報導記者、資料研究員、美術編輯)!一人多工,以及流水生產線的老方法,就只能產出填補版面、聊備一格的新聞視覺圖表。
9. 時效決勝負。
新聞視覺圖表講究的是「與報導同步」的作戰能力,而不是靜態的展示性閱兵。關鍵數據的發現,可以引領新聞的生產;新聞的生產,也可以透過數據加以強化。但無論如何,新聞視覺圖表就應該扣緊新聞;追不上時效的視覺圖表,影響力也必然大打折扣。
10. 衡量意義含量。
總之,一個新聞視覺圖表的成功,不會來自於美術手法的成功,而是來自於解讀數據的意義含量,以及呈現這些意義的視覺敘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