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思想實驗與《維根斯坦的甲蟲》
不管是寫哲學文章還是演講,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大概是我最常用來說明哲學的方式。思想實驗透過明確的假想情況,來引誘出人的直覺(在這種意義下,也被稱為「直覺幫浦」(intuition pump),或者推論出有意義的結果。
由《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作者桑德爾(Michael Sandel)發揚光大的電車問題,就是一個在哲學界被廣泛討論,也受到社會大眾注意的思想實驗:
失控的電車疾駛而來。在原來預定直行的軌道上,有五個工人,他們註定來不及閃避。另外一條分支的軌道上,有一個工人。你無法阻止電車,不過你可以拉動轉撤器,讓電車轉往另一分支的軌道。若你這樣做,分支軌道上的一個工人會犧牲,主要軌道上的五個工人會活下來。
你該拉轉撤器嗎?
這個思想實驗的形式很典型:一個假想情境,加上一個問題。你可以想像,有些人會指出這個問題問錯了,因為「只要大喊讓那些工人躲開不就好了?」如果這個建議可行,電車問題的思想實驗就得不到預定的效果,因為在這種情況底下,這個情境就不再兩難。
了解問題初衷,更能快速掌握
然而實際上,關於電車問題的許多網路留言者和講座聽眾,確實很容易提出這種質疑。有些講者會試圖補充情境設定來避開這種問題,例如強調那些工人施作發出很大的聲音,所以不可能聽到你的呼喊(「而且他們很專心,也看不到你揮舞的手臂」),不過事實上這類質疑防不勝防,因為電車這種擬真的假想情境很難被設計得滴水不漏。即便觀眾被你說服,相信大喊沒有用,還是可能會有人舉手:「那我們想辦法讓電車出軌呢?」
什麼時候才能避開這類質疑,取決於作者什麼時候能讓讀者了解自己面對的問題背後的初衷。在大部分的脈絡下,提出電車問題的人想問的是,當我們註定必須在不同數量和特性的犧牲當中擇一,我們會怎麼做。就如同「如果我和你爸爸掉到水裡,你會先救誰?」這個問題背後的初衷通常是想要問「我跟你爸爸哪一個對你來說比較重要?」而不是在問你知不知道我跟你爸誰會游泳、我跟你爸誰的意外險額度比較高⋯⋯等等。
讓讀者了解問題初衷,思想實驗才有機會發揮出思考上的價值,不過這只是介紹思想實驗時可能會碰到的問題之一。不同的思想實驗往往需要不同的脈絡補充,然而如果交代得太多也會令人不耐,說明時的拿捏往往需要經驗。在《維根斯坦的甲蟲》這本書裡,英國作家柯亨(Martin Cohen)就演示了二十六個用簡潔明確的方式介紹思想實驗的例子。
用思想實驗處理經驗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或許是為了趣味,柯亨似乎特意挑選了一些並不非常有名,但有趣(甚至有點惡搞)的思想實驗加進書裡。中世紀的天主教相信說,當審判之日到來,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組成身體的物質復活」。當時的哲學家和神學家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來說明這種想法可能會遇到的困難:
假設有一個食人族,他除了人什麼都不吃,而且他的父母也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說這名食人族的整個身體,最終都是由其他人類的血肉消化組成的。如果審判之日到了,根據經典的說法,組成這名食人族身體的所有物質,都會被歸還給原來的擁有者好讓他們復活。然而如此一來,食人族自己要怎麼復活?如果他無法復活,要怎麼接受審判?
這個問題看起來鑽牛角尖,但是鑽的方向很有意思。或許事實上從來沒有符合上述條件的食人族存在,不過如果你真心相信聖經對上帝的那些描述,似乎應該要有信心上帝一定會想到有這種偷吃步的做法並加以防堵。
阿奎那的挑戰有趣的地方在於,他藉由思想實驗成功地建立了一個值得考慮的反例,用來說明當時天主教對「審判日復活」的設定,可能會抵觸一些重要的原則(例如「同一個物質不可能同時出現在兩個人身上」這個原則)。有時候我們會認為說,宗教假說是經驗上的假說,必須藉由動手實驗或觀察來判定對錯(例如用社會統計來判斷拜文昌公對考試有沒有幫助),阿奎那的做法則證明了,即便沒有真的動手或出門實地調查,純粹在腦子裡執行的思想實驗也可以在某程度上指出理論有爭議之處。
稍微深入的入門探討
《維根斯坦的甲蟲》分成實驗和附錄兩部分。實驗部分介紹26個思想實驗,每個實驗都佐以明確但足夠完整的說明,以及討論和評論。附錄「實驗者注意事項」介紹一些更後設的討論,包括:
- 怎麼進行思想實驗?
- 怎樣的思想實驗才算好?
- 所以,思想實驗到底是什麼?
- 有可能把思想實驗「真的」執行出來嗎?(有!)
思想實驗是哲學上很常見的方法,坊間的哲學普及書通常也會大量運用各種思想實驗來說明哲學問題和理論,不過目前中文世界介紹思想實驗的專書並沒有太多本,《維根斯坦的甲蟲》算是兼具入門和比較深入的方法說明,對初學者來說有趣,對普及工作者來說有用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