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想當作家但不知道該寫什麼?其實你可以⋯⋯
要當作家,何不先來當記者?
這不是媒體業的徵人廣告,這是給寫作者的真心建議。
寫作很容易開始,臉書時代人人都在寫作;吃喝玩樂、春櫻秋楓、童年往事、時局跌宕,無不是題材。
但寫作卻也往往走不遠,很快,我們就陷入瓶頸。困難之處不是「怎麼寫?」而是「寫什麼?」
所有的「寫作」都涵蓋兩個基本面向:形式與內容。前者是關於「怎麼寫?」後者是關於「寫什麼?」
「怎麼寫」的技法可以慢慢磨練,特別是透過一再「改寫」的步驟,精益求精。但「寫什麼」的內容問題,卻讓寫作者邁不出第一步,書空咄咄,坐困愁城。
縱使跨出第一步,也走不遠,因為我們很快就會發現,沒有足夠新鮮、豐富、生動的素材,支撐後續的寫作厚度。
寫作素材單薄,其實反映的正是寫作者生活經驗的貧乏。
今年書展期間,吳明益在與哈金訪談時感嘆:「在文學創作課上碰到的學生,從年紀、教育背景到人生經歷都很相像⋯⋯。我比較擔心的是那些崇拜文學,但缺乏人生經驗的學生。像您(哈金)的人生經驗非常獨特,我們不能去要求其他人也去從軍、漂泊。」
不必從軍,也無需漂泊,試著當記者看看。記者生涯能迅速擴展你的生活經驗,貼身感受各式人物的生命故事,深入觀察各類事件的機制運作、環境細節。
一位美國暢銷小說作家談到他的寫作經驗時說:人們往往驚訝,我怎麼能把細節寫得那麼好,那是因為我當過記者,我曉得工會談判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