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安不要偷懶了】攻殼機動隊的哲學搭檔:《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
圖片來源:Pixabay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攻殼機動隊的哲學搭檔:《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

或許並非總是這樣,但在我看來,哲學討論的特色之一,在於哲學家對於概念定義的執著,這些執著有時候會引起別人不耐煩,例如:

「我們怎麼知道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同一個人?」
「這什麼鬼問題?同一個身體就是同一個人啊!」
「那如果昨天午夜時我的記憶和阿福互換,那今天我身體裡的是阿福還是我?」
「這種事情怎麼會發生!」

對哲學家來說,如果要了解「同一個人」(又稱「人格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這個概念的定義,我們就必須知道在所有「邏輯上可能」的情境裡,該怎麼做出和這個概念相關的判斷。有些人難以理解這種堅持,因為某些情境縱使在邏輯上可能,卻很難想像真的在生活中實現。因此,當哲學家提出各種「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用來測試哲學理論的假想情況),偶爾會被斥為沒有意義的無稽之談:這些情境這麼扯,你一輩子都不會碰到,幹嘛還要談?

當然,科幻作品存在的主要價值,大概不是幫哲學家的忙,不過我認為,科幻作品為上述困境提供了滿有效的解套。在各種科幻故事裡,宛如哲學思想實驗的情境不但貨真價實存在,而且在前後故事脈絡的鋪陳下,毫無違和感。這也是為什麼,各種科幻作品甚至有機會引誘那些毫無哲學背景的人自然而然思考起哲學問題。在那些明確且背離現實的科幻設定下,「這樣一來我們該怎麼做關於____的判斷?」「這樣一來____還是____嗎?」有時候甚至非得回答不可,才能理解劇情並獲得科幻想像帶來的樂趣。

如果科幻故事能帶來恰當的哲學思考情境,而哲學思考偶爾也有機會幫助我們理解科幻故事,那不管是對於哲學人來說,還是科幻故事的愛好者來說,似乎都有理由讀讀陳瑞麟老師寫的《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

陳瑞麟是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專攻科學哲學,我在中正唸書的時候修過他的一些課,治學嚴謹且講解清晰。約末2002年前後,陳老師在葉李華的邀請下到交通大學開了三年的「科幻與哲學」課程,用科幻作品介紹哲學討論。《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是這組課程的內容彙編,討論了以小說為主的幾部重要科幻作品,以及它們的設定和劇情延伸出的哲學問題。這本書並沒有提到《攻殼機動隊》,不過如果你對於挖掘《攻殼機動隊》裡的哲學問題有興趣,應該可以從它得到不少幫助。

例如說,在《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的第一章,陳老師以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和席維伯格(Robert Silverberg)合著的《正子人》(The Positronic Man)討論「機器人有沒有可能有心靈?」、「心靈是什麼?」。這裡的哲學介紹幾乎可以直接映照《攻殼機動隊》裡關於「程式和攻殼車是否可能擁有心靈?」的討論。

在第四章,陳老師用受歡迎的「駭客任務」(The Matrix)系列電影討論「我感受到的外在世界真的存在嗎?有沒有可能一切都是幻覺?」。這個問題背後的疑慮,在哲學上被稱為「外在世界懷疑論」(external world skepticism),也是《攻殼機動隊》的讀者時常被情節引誘而思考的問題:在這個神經很容易受到電子操控的世界,每個做了電子腦手術的人,當下的經驗和記憶都有機會被入侵竄改,在這種情況下,我看到、聽到的東西是否真的符合事實?在哲學上很 hardcore 的外在世界懷疑論,到了科幻故事裡,變成日常生活的實際擔憂。

當然,就算不參考任何哲學家的說法,你也可以獨立思考這些問題,而且很有可能自己就想出一些有趣的想法,並獲得樂趣。畢竟那些現存看起來很厲害的哲學想法,最初也是像你我一樣的人想出來的。(至少我們希望是如此 :p)不過,搶先參考哲學家意見的好處,就是可以讓你省去不少功夫,直接了解目前到底有哪些理論和常見的批評,並直接站在最新的進展上繼續思考,不需要重新發明輪子。

如果要說有什麼理由讓人在《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前卻步,應該是爆雷吧。書中為了討論科幻故事裡的哲學問題,差不多把每則故事裡重要的雷都爆光光了,包括《正子人》的主角安得魯其實是為了________而製造出來的;《駭客任務》裡的莫斐斯和崔妮蒂最後一起________等等。不過這對於認真的讀者來說應該不成問題,畢竟,若要一面享受完整的科幻故事,一面嘗試在沒有線索的情況下獨立思考的樂趣,先讀完那些科幻故事,再參考《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應該是好選擇。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殼、靈魂,與《攻殼機動隊》的源頭:

  1. 跟著士郎正宗,預見2029年的人間──經典漫畫《攻殼機動隊》重現書市!
  2. 我能不能只愛你的靈魂──《丹麥女孩》
  3. 現在每個社群網站、線上遊戲,都把世界朝他三十年前就想像出來的模樣推去

延伸閱讀:

  1. 哲學哲學雞蛋糕
  2. 護家盟不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