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關於媒體外包作業的十個想法
一、企業產品製程或服務「外包」的目的,主要有三:
- 節省成本
- 集中資源於核心事項
- 借助外部專業能力。
二、檢驗「外包」成效的面向有四:
- 成本
- 品質
- 時間
- 穏定性
三、媒體產品製程或服務「外包」不是新鮮事。譬如,製程下游的製版、印刷、發行就已大多採用「外包」;另外,雜誌社外發翻譯稿、插圖,及專欄與部分文稿等,也都是普遍的編輯作業模式。部分媒體甚至會不定時地向少數自由撰稿人(主要為環保和公共政策議題),購買一整套的專題或封面故事報導。
四、成熟的「外包」需要健全的「供應鏈」體系,型態就如同台灣蓬勃發展的電子產業一樣;但相較於日本(主要在雜誌領域),台灣媒體業的「外包」作業並不成熟。在產業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為了節省成本,「外包」可能是未來業者共同摸索的方向(壹傳媒開這一槍當然有指標意義)。
五、基於作業時間的考量,「外包」的版塊,以報紙的旅遊版、美食版、時尚版、閱讀版、週末版等,時效性較弱的版面,被外包的可能性和優先性較高。雜誌的生活欄目、國際欄目,甚至人物特寫欄目都較可能「外包」。
六、從編輯流程來看,若依《編輯七力》的結構,中段的「採訪」、「寫作」,以及「視覺」較容易「外包」,對應的工作者則是記者、研究員、攝影記者、美術編輯較受影響。
七、留存的內部工作者(通常是高階編輯)的任務有三:
- 在「品牌」的指導下進行「選題」並擬訂「結構角度」,予以「外包」
- 進行外部溝通,並管制驗收產品品質
- 確保包商準時交貨
八、編輯作業十分依賴溝通,但由於「外包」模式尚不成熟,承包人員與內部人員的有效溝通將會十分困難與痛苦,修稿、退稿的磨擦,初期勢將層出不窮(內部創業式的外包可以略為減低磨合程度)。
九、就如同電子業的外包,除了必須向「外包」商嚴格檢收品質外,同時也要留意「外包」商是否有非法僱用童工等違反勞動倫理和法規的情事。反映在媒體業,就如同要如何管控外包商有沒有「商業置入」等違反新聞倫理的情事。
十、結論是,不管內部工作者或外包工作者,也不管是記者、編輯、美術,還是攝影,在內外分離作業的情況下,就更需要具備「跨界」的能力,才能有效而精準地彼此溝通。特別是留存的內部人員,更需要掌握包括選題力、影像力在內的《編輯七力》(置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