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要把「人」寫好,文筆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事!?
Photo Credit: Unsplash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要把「人」寫好,文筆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事!?

一篇「人物特寫」要能寫得好,必然在許多面向都有很不錯的表現。但在這諸多要素之中,一般人重視的所謂「文筆」(詞藻、修辭),不僅是十分次要的,對新手而言,甚至要小心不要過度使用,以免有舞文弄墨的輕浮之嫌。

在我看來,一篇人物特寫最重要的,就在挖掘人物的「情感核心」;就如同深度報導寫作的生命在「主題意義」一樣,人物特寫的生命就在「情感核心」。

美國「新新聞主義」旗手湯姆.沃爾夫說:「是情感而非事實,最能吸引和振奮讀者,這是大部分故事最終的內核。」

一篇缺乏清晰主題意義的深度報導寫作,敘述往往陷於混亂;一篇抓不到「情感核心」的人物特寫,也必然是形像模糊、破碎的。

一如「主題意義」決定了報導寫作的素材取捨、詳略輕重的配置,「情感核心」也統攝著人物特寫的其它要素的運用──一切的場景布建、細節刻畫、引言選用、文句詞藻、修辭運用,都為了建構、強化、烘托這個「情感核心」。

反過來說,缺乏「情感核心」指引,文稿的場景、細節、引言、修辭等等的運用,往往也就偏離主軸,支離四散;這也是一般人物特寫常見的寫作問題。

當然,要抓住人物的「情感核心」不易,新手總是不加思索,甚至太理所當然地套用刻板形象:「英雄」的情感總是勇氣、雄心、堅毅⋯⋯;「壞人」的情感是偏狹、邪惡、貪婪⋯⋯;「受害人」的情感則離不開無辜、悲苦、可憐⋯⋯。

這種直觀的認知,必然讓人物特寫不是流於平板無趣,就是過於矯情造作。

「刻板的認知」是新手不自覺的寫作問題,而「強加予人」則是一些老手易犯的寫作毛病。人物的「情感核心」,也不應該是寫作者(記者)單方的投射。好的「人物特寫」要能透過場景的描寫、引言的披露、細節刻畫,讓讀者聽到人物的聲音,而不是記者叨叨絮絮的雜音。

實務上,在「人物特寫」裡,記者過度介入,甚至反客為主的寫作風格,似乎有越來越氾濫的趨勢。

人類的情感總是複雜多變的,我們參加摯愛的親友的告別式後,也會隨即與三五好友把酒言歡,而前者的哀慟與後者的歡愉,都是同樣真摰的情感。

「人物特寫」的侷限也僅是在特定的社會脈絡裡、在特定的時空下,捕捉人物特定的情感而已。

好的「人物特寫」寫手要具同理心,這需要適度的人生歲月磨礪,也需要懂得反芻生命兩難的處境。當然,好的「人物特寫」寫手更需要把採訪挖深,這需要相當的職場生涯歷練,更需要一點自我挑戰的精神。

普立茲獎得主、《華盛頓郵報》前記者安妮.赫爾說:「成功的寫作需要強烈的競爭感,不是跟別人,而是跟自己。」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人物寫得好,不但有好報導,也會有好小說:

  1. 透過人物講故事,告訴你日本人世界觀的轉變
  2. 擅長用極簡文字就把小人物寫活也寫絕的老菸槍與爛酒鬼──瑞蒙‧卡佛
  3. 巨著《安娜‧卡列妮娜》 150名人物寫實呈現俄國社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