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閱讀的本質不是在認識世界,而是⋯⋯
Photo Credit: Unsplash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閱讀的本質不是在認識世界,而是⋯⋯

作為一個編輯人,我總是警覺:每個寫作都有個他者。

作為一位閱讀者,我總是深信:每個閱讀都有個自己。

「寫作有個自己」,這太理所當然了,甚至是一種本能──我們叨叨絮絮、反反覆覆談的,無非都是自己的所見所感所思;但作為一種企圖發揮溝通與傳播功能的公共寫作,「每個寫作都有個他者」,則是我們必須隨時警醒的。

「閱讀有個他者」,往往也難以避免,甚至已成為不自覺的社會馴化──流行話題的召喚、暢銷排行榜的誘引、同溫層談資的壓力;但作為一種自我啟蒙的私閱讀,「每個閱讀都有個自己」,則是我們必須時刻銘記在心的。

「為何而讀?」答案人人各有不同,甚至同一個人隨著生命階段的變化,也必然會有不同的閱讀旨趣。但無論如何,誠如法蘭西斯‧培根所言:閱讀不是為了反駁,也不是為了相信,更不是為了找話說和交談,而是為了掂量和思考。

每個閱讀都應該費心掂量和思考自己,因為閱讀的本質不是在認識世界,而是在認識我們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與意義

台灣閱讀風氣持續低迷,以致有心人不自覺地高估、頌讚了閱讀的祟高性,但如果閱讀只是作為一種消遣,那其實與打電腦遊戲相去不遠。那些用於反駁、相信,用於找話說和交際的「快閱讀」,其實就如追逐新聞一樣,終究不會留下記憶,更遑論帶來任何改變。

閱讀不是消遣,更不是孤獨的消遣。人們也往往會美化,甚至自我耽溺於閱讀的孤獨感。是的,閱讀必然是孤獨的,但讓我們得以自在獨處,卻絕不是閱讀的目的。

在我看來,閱讀之所以比看電影、聽音樂、散步、爬山、玩遊戲更祟高,那是因為閱讀還有更神聖的任務:為自己積累改變的準備

閱讀不是教育,一本書不應該是規訓我們這樣生活、那樣生活;真正的閱讀──一本好書是要讓我們得以從內心找回生命的期盼,重燃生活的欲望,並且以一種新的可能。

我們是不是應該提倡一種「深閱讀」,它既扎根於自我內在的需求,也在尋找一種「有難度的樂趣」。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閱讀的本質及變化樣貌:

  1. 吳爾芙:拒絕臣服權威,才能在閱讀過程中誠實以對
  2. 從主持讀書會到自己當編輯──那些熱愛閱讀的明星們
  3. 網路閱讀易分心?電子書閱讀器拉回你的專注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