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你說我胡亂發明,我說這古早就有,若曰不然,請待來哲!
話說最近葉委員提出高見,應當廢除注音符號改用羅馬拼音,與國際接軌。我們大多知道「注音符號」系統來自於民初的教育改革,不過是近百年的事。更早的古典時期士人標音擬音,大抵用的是從《切韻》到《廣韻》的「反切」系統。即是取兩個字,上字用其聲母,下字用其韻母,切出一個字的擬音來。比方說《廣韻》書中的第一個韻部「東」,就是「德紅切」,換成我們現在就是「ㄉ」加上「ㄨㄥ」。
以上只是簡單說明,畢竟聲韻學對我來說複雜猶如亂碼,以前在學時就每每讀到冒出黑人問號臉。這種反切上下字看似還算簡單,但這背後又牽扯到不同的聲紐,什麼幫滂並明、端透定泥,還有輕唇重唇什麼鬼的,比方說同樣「幫」(ㄅ),就會跑出如(ㄈ)的上字,因為古代無輕重唇音之別。
總之,這種如天書亂碼的聲韻學我們暫且先打住,忽然想到本魯大學時要去修「聲韻學」,還被其他鄉民宅宅吐槽,說你們男生也要學「身孕學」,葛格母湯喔。重點是現在的討論是注音能廢不能廢,廢了之後會不會動搖國本,破壞幾千年傳統之類的。這讓我想到六朝的那位、我們之前也稍微提過的沈約大大。
在〈古人怎麼辦新書發表會?〉這篇,我們提到:沈約是當時的文壇領袖,其實也是政壇領袖。因此劉勰的《文心雕龍》才會找沈約葛格幫忙露出搏版面。但其實沈約最大的貢獻(或者是引戰)就是在他提出了「四聲」之說。
本傳說「沈約發明四聲」,可以說是沈約的憑空發明,但這個說法如果去訪問沈約,他本人恐怕也會相當震驚。事實上沈約認為,四聲之說古已有之,他只是將此進一部闡明出來:
自騷人以來,多歷年代,雖文體稍精,而此祕(聲律)未覩。至於高言妙句,音韻天成,皆闇與理合,匪由思至。張蔡曹王,曾無先覺,潘陸謝顏,去之彌遠。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知此言之非謬。如曰不然,請待來哲。(沈約:《宋書》)
「世之知音者,知此言之非謬。如曰不然,請待來哲」這句看來沒啥厲害,但現在翻譯的粗俗一點,其實就是引戰宣言,就是「沒有很可以但你惹不起」。沈約是在說:你說古代他X的根本就沒四聲,我笑你不懂古人,先秦西漢的時代他們只是沒有四聲,但他們都與四聲暗合,至於後來的作者距離越來越遠,反正我是信了,你不信不服歡迎來戰。
是說有必須那麼嗆嗎?後來果然有個陸厥找沈約開戰,問他古人那麼棒棒都沒有提出來,你憑什麼嘴?
約答曰:「宮商之聲有五,文字之別累萬,以累萬之繁,配五聲之約,高下低昂,非思力所舉。又非止若斯而已也⋯⋯自古辭人,豈不知宮羽之殊、商徵之別。雖知五音之異,而其中參差變動,所昧實多,故鄙意所謂「此祕未覩」者也。
由於這些古代戰文其實都像臉書回文一樣落落長,我簡單幫大家結論,沈約就是說這「四聲」古代早就有,只是沒有將「平上去入」分的那麼清楚而已。不過我們也知道,一種新的注音或聲律要推行,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我想葉委員應該頗有同感。當時另一個文論旗手鍾嶸,就反對聲律說,他在《詩品》說:
昔曹、劉殆文章之聖,陸、謝為體貳之才。銳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聞宮商之辨,四聲之論。或謂前達偶然不見,豈其然乎?⋯⋯此重音韻之義也。與世之言宮商異矣。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於聲律耶?(鍾嶸《詩品》)
繼續亂翻一下,意思就是說以前都在用注音符號是百年來的傳統,沒聽過什麼羅馬拼音。羅馬拼音如果那麼好用古人怎麼沒用,啊沈約這不是來亂嗎?就如我前面說的,沈約是文壇大老,所以鍾嶸其實也沒敢當面開噴,話雖說的很委婉,但大概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有時我覺得我們現在網路社群,似乎遍地烽火到處引戰,但古典時期的引戰力絲毫不弱如而今。這次的聲律大戰,還有一個後續在沈約本傳中:
約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載而不悟,而獨得胸衿,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嘗問周捨曰: 『何謂四聲? 』捨曰: 『天子聖哲是也。』然帝竟不甚遵用約也。(《梁書.沈約傳》)
沈約發明的四聲,雖努力推行,但好像只有他跟他小夥伴在用。當時皇帝梁武帝聽說有這個新注音,於是找周捨來問。周捨這個人也是專業拍馬屁,回答皇上「天子聖哲」,就是吾皇英明的意思,這四個字的聲律正好就是平上去入。原本還以為皇帝會龍心大悅來推廣四聲,結果大概皇帝老子覺得還要學新的輸入法實在有點麻煩,所以也懶得用。不知道各位讀到這,會不會有一種既視感?
當然,四聲的推行終究還是成功了,整個盛唐詩國之所以能興盛,就在於聲律的明確與規範。而直到如今若想寫近體詩者,就不能不依據平仄來譜寫。我其實經常覺得歷史有一種暴虐,有一種無情的刪改與視若不見。現在很多朋友很熱衷讀唐詩,對唐代詩人很嫻熟,更有好幾本如《驚豔唐詩》、《崩壞國文:長安水邊多魯蛇》、《翻牆讀唐詩》。但唐詩並不是憑空而為唐詩的,它的盛世正來自於永明時期的聲律說,尤其是沈約發明的、穩定的四聲變化。於是乎從此詩人們必須先理解「平上去入」這幾種不同聲調,進而才有縝密的平仄譜錄,於是促成了唐代格律與近體的發展。
不過縱觀文學史的論述,沈約的詩評價並不高,他與他的永明小夥伴的貢獻,也就注定要隱藏在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這些大詩人背後,這麼再來回望,當初引過的這些戰,爭過的公理正義,好像又顯得無比輕薄了。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字系統、聲韻,和密碼:
- 【果子離群索書】你說一定要這樣寫,他說也可以那樣寫──那些陰魂不散的「一國兩字」
-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八卦版「我夢到」的始祖──劉勰的兩個夢
-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決鬥吧!密碼學家!從宮鬥戲到反極權:《碼書》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