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青鳥】補足台灣的身世,在世界歷史的洪流當中
Photo Credit: Wiki

【評書青鳥】補足台灣的身世,在世界歷史的洪流當中

文/曾柏文

兩年前,本土政黨在總統與國會選舉的雙重勝利,象徵三十多年來,台灣追尋「本土政治主體」的重要里程。然而階段目標的達成,再讓其追求者歡欣同時,不免同時帶來對「下階段歷史軸線為何」的困惑。

我認為,下一步台灣最需要的是去看見這個島嶼的歷史,如何鑲嵌在更寬闊的世界史脈絡,並釐清我們與世界存在的多重聯繫。這不僅能讓台灣對自身身份的思考,從過去的否定表述(台灣不是什麼),跨一步走向對正面表述(台灣是什麼)的探索;其更能讓我們在面對國際孤立的現實之際,找到對外對話的新基礎。

或因同感於這種時代渴求,2017年以來台灣書市確實也湧現若干出版品,從各種角度與尺度,補足台灣身世的記憶。其中,我從對「台灣身世的世界性」的叩問視角,選了四本,推薦給青鳥書店作為「年度選書」──

第一本選書是羽田正的《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八旗出版)。本書聚焦在台灣躍上世界舞台的十七、十八世紀,重訪當時的國際局勢;其雖未特別針對台灣著墨,卻替過去台灣史中往往寥寥數筆的「荷西時期」,補上了豐富的脈絡紋理。

本書最大特色,是其跳出過往國別史的敘事框架,以那時引領世界舞台的多家「東印度公司」為軸討論。書中從其成立背景、組織運作、當中川流的人生與物流、對亞洲海域秩序與商港城市的牽動衝擊,一路剖析到後起的工業革命與自由貿易浪潮,如何替此一時代畫上終點。

而更進一步聚焦在台灣,去年底時報出版歐陽泰的《決戰熱蘭遮》(Lost Colony)則把1661年開啟的鄭荷之戰,視為近代歐洲軍事強權與中國部隊的首次重要交手(但他漏算了明帝國與葡萄牙的1521年屯門之役),賦予其在世界史上的意義高度。這場戰役每個台灣人都「知道」,卻少有人「熟悉」,其竟曾留下如此豐富史料的戰役,能重建出如此精彩的故事。

對探索台灣身世而言,這場戰役的前後脈絡也透露諸多線索線索——甚至可能顛覆某些刻板印象。例如鄭芝龍的崛起軌跡(其甚至有一隻黑人衛隊),凸顯當代閩南人航海貿易網的跨度與規模;例如國姓爺在主觀認同上奉大明正朔外,其政治理念與治軍風格如何展現日本武士道色彩;例如當鄭決意攻佔台灣時,他的將領如何因為「台灣在中國以外」而抗拒;例如早期台灣的漢人移民,為何有人寧願暗助荷蘭對抗鄭成功。

時序推到日本時代,近年已湧現許多對日本帝國下台灣社會文化的著述,但仍少有著作如駒込武的《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臺大出版中心出版),拉到整個「大東亞共榮圈」的尺度,把台灣、朝鮮、滿洲國、華北佔領區放在一起討論

本書透過這種比較研究,追索日本「統治多民族帝國」的現實,如何衝擊日本的民族主義與統治體制;其也討論到,這種衝擊又如何反過來形塑個別殖民地的(特別是教育)政策。本書雖然較為學術,但彌補了台灣閱讀視野中,對日本帝國內比較視角的欠缺。

拉大地理尺度,劉仲敬的《遠東的線索》(八旗出版)則用滂薄自信的筆觸,回顧二十世紀至今東亞文明秩序的演化軌跡。他以十九世紀(建基在自由主義/ 殖民主義、貴族外交、英日同盟等基礎)世界體系的破裂為敘事場景,分析蘇維埃革命路線的東擴、日本亞洲主義的激進化,與國民政府的國族主義建構這三種「革命力量」的競合,如何牽動從一戰到冷戰結構凝固的東亞歷史;以及隨著日本戰敗、冷戰結束,與台北流亡政權的本土化,這幾股革命力量如何紛紛走向失敗,讓路給全球化的重臨與由美中對抗主導的國際秩序。

本書書寫跨度極大而密度高,自成一家之言。雖然在漂亮的文字排比與豐沛的歷史觀念梗下,也不免存在一些斷言與若干詮釋爭議,需讀者對照推敲;但若讀者能避免盲目信仰,本書實能激盪豐沛想像,作為思考參照。

以上四本書,剛好在本土政黨再次執政的台灣,注入更寬廣的歷史關照。希望這些著作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回答:台灣是什麼?我們是誰?我們要如何跟世界對話?

曾柏文 Albert Tzeng

青鳥書店社會類選書人,台大化學系轉心理系畢業,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碩士、華威大學社會學博士。學術興趣為知識社會學、科技與社會、東亞區域研究。

曾任職於歐盟 Knowledge NBIC 計畫、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 (ISEAS)、荷蘭萊頓國際亞洲研究中心(IIAS) ;也曾於中研院、香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研究。編有 Framing Asian Studies: Geopolitics and Institutions 一書。

2014回台後,除曾在逢甲與東海任教,更關注公共知識生態改善——曾擔任聯合線上新媒體顧問、CNEX 紀實頻道編輯總召、香港《端傳媒》評論總監、與長風基金會顧問。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扣連很深的台灣和世界史:

  1. 這不是一本關於臺灣史的教科書──這樣說可能比較好
  2. 臺灣重要古蹟最早都是由他鑑定;你聽過這位「古蹟仙」嗎?
  3. 黃子欽看臺灣設計面貌:多一點了解,強健包容力那條肌肉的能力,就會增加一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