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安不要偷懶了】別人沒你想的那麼廢
Photo Credit: Unsplash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別人沒你想的那麼廢

正常人大多總是低估他人。心理學家早就發現大多數人會錯誤地判斷自己在各種方面比其他人厲害,包括智力、人緣、駕駛能力和「不受偏見干擾」的能力,這種高估在心理層面涵蓋之廣,讓它甚至有自己的名字:優越幻象(Illusory superiority)

在網路時代,這種情況最明顯的主觀經驗,應該是發生在你困惑為什麼跟你打筆戰的人都是笨蛋的時候。我自己就有過好幾次經歷:我認為對方實在是超級無知,才會說出那些極端的話語,不過事後發現是我自己誤讀的問題。

讓我替自己說幾句話,網路溝通本來就比較容易產生誤讀,並且,基於驗證性偏誤(confirmation bias),不容易理解自己不認同的觀點,是人的一種心理傾向。有些認知科學家認為人講道理的能力並不是為了讓自己的知識系統更接近真實,而是為了讓別人接受自己的看法。如果這種競爭壓力確實存在,你可以想像,不論你的立場有多少道理,那些有利於捍衛自己的立場的傾向都更容易出現和養成。

「我」才是對的!

有趣的是,有時候怎樣的想法會被人認同為「自己的立場」,條件其實滿武斷的。先前介紹過的《鋪梗力》一書裡,亞利桑那大學的心理學家席爾迪尼(Robert Cialdini)提到了一個心理學實驗,讓受試者在假想的商業情境裡分組,每組被指定去研究以下四個解決方案的其中一個,評估其成本和效果:

  • 增加廣告。
  • 降價。
  • 招募更多業務員。
  • 產品升級。

研究者發現,在被問到「你認為四個方案當中哪一個最好?」的時候,多數人不約而同地都支持自己的方案。這很奇怪,因為那些方案當初甚至都不是他們自己選的。光是抽籤,就足以使得人對於自己抽到,並且花時間研究的方案有認同感,進而判斷該方案比其他他不了解的方案更好。(席爾迪尼《鋪梗力》時報出版 p.67)我相信這個現象也發生在各種共同創作的活動裡:光是「這個點子是我想到的」,就足以讓我高估它的合理性,並且在意見不同的夥伴面前不必要地堅持它。

當然,在筆戰或小組辯論裡,你不同意其他人,這不但合理,也可以預期。不過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人低估別人的傾向,在一些地方會意料之外地讓我們做出錯誤判斷。

人容易受影響,但我不是一般人

貝加(Jonah Berger)是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行銷學者,他的成名作《Invisible Influence》中文版《看不見的影響力》(暫譯)即將由時報出版引進台灣。在《Invisible Influence》裡,貝加介紹了一個有趣的調查。他調查一群BMW車主選購車子時作了哪些考量,並請他們除了說明自己的想法,也試著估計說,若是要買車的人是別人,他們會怎麼想。

自然地,車主們大致上表示他們會注意價格、油耗、舒適和外型等等,並且也正確地指出,這些是一般人都會考量的要素。然而,車主們在一類特別的要素上做出不太一樣的判斷,簡單說,他們認為一般人普遍會考慮這類要素,但「他們自己」不會。這類要素包括「別人對這款車的看法」、「這款車是否受到高社經地位的人喜愛」等等。換句話說,人們傾向於認為,在選購車款的時候,「別人」會受到種種社會形象的力道影響,但「自己」不會

你大概可以猜到,貝加在書裡羅列的各種心理學調查,顯示這些人太看得起自己了:人人都不覺得自己會受到社會形象影響,但其實人人都會。這顯然就是為什麼他把自己的書名取做「Invisible Influence」。

認為別人會受到社會形象影響,但自己不會,這在汽車選購的議題上可能不會造成你什麼麻煩,但有一些對於別人的低估,可能讓我們在社會改革上做出缺乏理由的判斷。

人有惰性,但我不是一般人

2016年,瑞士進行全民基本收入公投,決定要不要由國家永續發給每個成年人基本月薪,結果這個提案被23%贊成、76.9%反對票給否決。

現代人不支持無條件基本收入,除了國家沒錢之外,最常出現的說法之一就是,這種無條件發錢的政策違反一般人「不該不勞而獲」的觀念。根據瑞士公投前的一份民調,三分之一的民眾認為其他人會因為有了基本收入,而停止經濟活動(賴以賺錢的工作)。有趣的是,根據同一份民調,只有2%民眾認為他們自己會因此停止經濟活動。(史坦丁《基本收入讀本》臉譜出版 p.178)

你看,人連在勤勞這方面,都低估別人

如果一個瑞士人在基本收入公投投反對票,主要的原因是他認為雖然自己不會因為基本收入而放棄工作,但其他人會(而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他的反對票恐怕缺乏良好基礎。

每個人都因為自己是自己而特別,但僅僅因為只有你是你自己,你可能因此對別人做出錯誤的判斷,在這些偏差傾向的辨認上,近代認知心理學的進展,同時也讓我們知道,你自己和別人其實沒有差那麼多。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才不是你想的那樣咧:

  1. 另類療法不見得有效,但為何我們往往無法抗拒?
  2. 如果排在隊伍最後的人出錢和排在最前面的你換位置,你願意嗎?
  3. 想讓世界變得更好,我們必須有自覺地打趴這個謬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