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書青鳥】理解自己雙腳所踩踏的土地,才能走向國際
文/張玉伶
「在擁有國際觀以前,必先理解自己雙腳所踩踏的土地。」
屏東學系列講座第一場邀請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系主任李錦旭談「屏東大學如何推動屏東學」,包括:地方暨社區本位教育、屏東學推動的背景、屏東學在屏東大學的內涵、以及結語──屏東學向前行,本場講座側重背景、內涵部分。
臺灣地方學的發展背景可以概略分為學院式和非學院式,前者以學院為主體,地方為客體,重視客觀研究;後者涉及臺灣歷史背景,解嚴後1990年代興起的鄉土歷史文化意識,使得研究開始強調地方的主體性、能動性。在屏東大學推廣屏東學之前,屏東縣政府已出版屏東縣志,如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屏北社區大學等屏東民間團體,都辦理過屏東議題的研討會,李錦旭也曾召集校內校外人士舉辦屏東縣志讀書會。2005年,屏東大學社發系辦理南台灣學術研討會,至今已經邁入第十五屆。其他系如中文系、原專班也定期舉行相關的研討會。這些豐富的前行成果,成為屏東學在屏東大學推廣的基礎。
屏東大學推行屏東學,起初原為教育部推行的大學特色計畫,而後逐步成長,正式成為人文社會學院的必修學分。學院裡主體是學生及教師,對於教師而言,益處是研究產出會更具有在地實用性,學生則可增加對於屏東的認知、參與、治理地方的能力,以及近幾年特別強調的跨領域學習的態度、能力。對地方政府、社區和產業而言,藉由與大學合作,可以發揮在地群聚的效應,達到互助且互利的效果。
屏東學推行不只強調學院內的產出,也重視地方參與,特別是將學生帶到屏東各地踏查,包括勝利眷村、東港溪流域、內埔東片村⋯⋯等,讓學生了解屏東在地產業、種植的作物、自然環境及生態保育、社區營造。
但推行屏東學並非全無擔憂。李錦旭認為最重要的是校內願意有人推行、參與,否則可能熱個幾年,熱潮一過之後就會消退、甚至消失,屏東學必須是個長遠的計畫,才可以增加地方認同感。李錦旭特別說明,臺灣長期資源分布不均,地方經費只有少數來自當地的稅收,絕大部分需要與中央政府爭取資源,長期城鄉差距之下,許多人民看不見屏東、認為屏東沒有特色,但經由今年的屏東燈會,以及近起年興起的各種地方活動、地方學,讓全臺灣開始重視屏東。
講座結束後,有聽眾提問:理解地方學、屏東學能有什麼用處?強調實用主義的臺灣,往往會認為認識地方毫無任何用處。李錦旭回應,全球化的時代更要認識地方,因為高度全球化使人有更多機會踏向國際,對地方文化的了解能夠凸顯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勇敢地在面對國際時說出自己從何處來──從地方出發,理解自己雙腳所踩的土地、認識自己成長之處,增進家鄉認同,才能在廣袤的世界中擁有屬於自身的樣態。
屏東講座推薦:
【屏東學講座02:找尋地方幸福感,屏東文學與在地記憶】文學和人生密切相關,那麼和地方又有什麼關聯呢?
風景秀麗的屏東南國,又會孕育出什麼樣的文學作品?當我們談論地方學,更應談論地方文學,從關懷地方的「親切經驗」入手,我們期待「地方幸福感」被看見的可能。
做為屏東人的你、落腳在屏東的你,歡迎一起來享受屏東文學的薰陶。
講者|黃文車老師
臺灣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文學博士。
現任臺灣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研究:臺灣文學、屏東文學、民間文學、民俗學、東南亞華人、閩南文化、廈語電影與福建歌曲等。文車老師說:「為求屏東學研究能更加聚焦於『屏東文學』主題,希望透過『人文地理學』的空間思考,探討屏東文學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人文景觀特色,以『地方─空間』的概念,思考地方和空間兩者互相成就彼此的存在意義。」
【報名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