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四秒賣出一本,《使女的故事》續集重回基列國
編譯/愛麗絲
「是哈利波特又有續集出版了嗎?」午夜,倫敦的水石書店外罕見地大排長龍,其中還有一群女子,身著紅色長袍、配戴白色帽子,這是《使女的故事》中使女們的服裝,而這些讀者引頸期盼的,正是相隔三十四年之後出版的續集《證詞》(The Testaments,暫譯)首賣。
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愛特伍1985年出版的 《使女的故事》中,描述美國在不久的將來因戰亂瓦解,神權與極權國家基列國取而代之。在該政權統治下,舊約聖經被曲解為濫用權力的憑據,社會階層嚴謹,人民言行皆受到監控,稍有逾越便會不由分說地被處以恐怖極刑。而在此時,環境因被破壞殆盡,生兒育女變得困難,多數女性地位低落,不准讀書、寫作,少數有生育力的女性被指派為使女,送進紅色感化中心接受訓練,並替社會地位高的男性提供「服務」,淪為權貴階級的生育工具。
書中主角瓊被指派成為使女,她的姓名從此成為奧芙弗雷德(Offred),即是以Of加上所服務男性的姓氏, 使女們的姓名,也說明著她們被視為附屬品的命運。而在《使女的故事》結尾裡,奧芙弗雷德乘上一輛黑色箱型車,可能逃離基列國奔向未知。
「她是先知!」續集銷售亮眼
「我一直對結局感到惱怒,它就這樣在故事的高潮戛然而止 ,」「懸而未決的結局讓人興奮!」凱西和她的母親麥寇拉都在書店外的隊伍裡,十三歲時,麥寇拉讓凱西讀了這本書,而她自己則是在1985年的聖誕節,獲得這本書作為禮物,並讀到這些看似遙不可及的描述。「我全神貫注地閱讀這本書,任何人都無法打擾我。」她也提到在書中許多描述,特別是關於美國基督教右翼崛起的部分,如今看來幾已成真,「我想她是先知。」她這麼評價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
像他們一樣殷切期盼的讀者自然不在少數。根據尼爾森圖書調查所公布的數據,《使女的故事》續集《證詞》於倫敦午夜開賣後五天,精裝版便已售出超過十萬本,幾乎是其他精裝書籍的兩倍銷量,這也讓該書成為今年度精裝書籍暢銷榜首,更帶動《使女的故事》平裝版本在出版三十四年後,再度登上暢銷榜亞軍。
十五年後的故事,重回基列國
《證詞》的時間點設在主角奧芙弗雷德乘上黑色箱型車的十五年後,再度將讀者帶回基列國的世界中。故事主要敘事者為三位女性,第一位是莉迪亞姥姥,身著棕色服飾的姥姥,在紅色感化中心裡負責使女的訓練與管教,對不聽命行事的使女施以電擊棒、鞭刑等嚴酷的刑罰。莉迪亞姥姥在故事裡對著未知的讀者秘密闡述她的回憶。第二位女性則是艾格尼絲,一名在基列國長大的女孩,正在「受訓」準備與指揮官結婚。第三位女性黛西,則是住在加拿大的一名活潑少女,與她同住的兩人經營一家舊貨商店,黛西總將他們視為自己的父母,但卻始終隱約感到某些不對勁。「彷彿我是一隻貓,而他們是貓的保母。」
這三位女性,為何有所關聯?特別是身在加拿大的黛西,和基列國又怎麼會扯上關係?這些問題,也是在續集中推動故事的關鍵之一。在故事的開頭,黛西在生日當天發現,她是「有意」被偽造出來的。艾格尼絲曾認為自己不記得六七歲前的任何事情,卻發現自己依稀記得,有人牽著她的手穿越森林。而莉迪亞姥姥,身為無處不在的姥姥,清楚著她們(與我們)渾然不知的一切,瑪格麗特.愛特伍曾說知識即是力量,但莉迪亞姥姥會用她的力量支持著善惡中的哪一方?
《使女的故事》在1985年所呈現出的極權、物化女性,讓人不寒而慄,如今現實某些狀況卻不謀而合,三十四年後出版的續集,就像是使女的新生寶寶般被熱切期待著,讀者也許也能從書裡找到某些他們渴求的解答,「如果有哪位小說家能證明出版續集的合理性,瑪格麗特.愛特伍就是那位作家。」
資料來源:
- She’s a prophet’: handmaids gather for Margaret Atwood’s midnight launch of The Testaments
- Handmaid’s sales: Margaret Atwood’s The Testaments is immediate hit
- The Testaments by Margaret Atwood review – hints of a happy ending
延伸閱讀:
- 三十四年後續章再開!瑪格麗特.愛特伍證實正在撰寫《使女的故事》續集
- 艾美獎大贏家《使女的故事》,對世界而言,像一則越來越生動鮮活且頻繁出現的警告
- 艾瑪.華森訪問瑪格麗特.愛特伍:關於父權、厭女、女權運動與《使女的故事》
- 上一秒還在民主國家,下一秒已在極權社會──愛特伍《使女的故事》為何重新攻上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