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書青鳥】設計師絮語:印刷是個口傳的技術
講者/海流設計 Adam;文/華正函;攝影/蘇俊輔
「印刷是個口傳的技術,它有太多變因,讓印刷沒有個固定答案。」如何減少印刷誤差值,讓螢幕中的圖像重現,是很多設計師所苦思的課題⋯⋯。青鳥書店針對設計主題策劃「設計師絮語」系列講座,去年底由海流設計主理人Adam率先開講,以自身經驗出發,分享多年來做印刷、書籍編排與設計的心路歷程。
講座一開始,Adam要台下聽眾回憶自己第一次發印的經驗。他說,自己第一次發印是大學畢製,做了九張海報,集結成攝影集呈現家鄉雲林,當時選用大亞羊毛紙搭配平版印刷,因紙張粗糙而難控制纖維,現在憶起,若當時選用UV印刷,應能有更精緻的效果。誠如Adam所述,印刷沒有定則,技術全由個人經驗堆砌而成,只有藉實際嘗試,才能了解不同紙張的特性與適用之處。
「大學有修過印刷課的,你們修完後真的有學到怎麼做印刷嗎?」Adam提及,印刷分成紙張與檔案印件,其中最與學生脫鉤的是紙張。2016年,海流設計與五間紙廠合作,帶著不同特性的紙張,走進校園演講,讓學生有實際觸碰紙張的機會。「學生因對紙張需求量小,非紙廠的主要客群,造成學校與紙廠間出現極大的斷層;我大學時學校有一本紙樣,在我入學前,它是從未更新過的。」他認為知識應與實務連結,才能避免知識脫鉤情形。

獨立接案的四年來,Adam最常被問到怎麼習得印刷技術。Adam表示,持續做印刷,同時應將這些不斷出現的細節收錄至腦中資料庫,藉實作熟稔印刷技術,而非填鴨式背誦。「舉例來說,上霧P顏色會變,所以上霧P前檔案必須調亮;很多這種綜合原因,讓印刷只是個概念,沒有絕對的定則,並不是A+B就一定會等於C。做書籍設計或印刷時,我們常會先事先拜訪廠商,諮詢有印過這種紙的人,才知道要如何印製。」因為印刷變因太多,書上的模板不一定能完全適用現實情況,唯有實際操作,將印刷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常識,才是最有效的學習策略。
學好印刷三步驟:多看、多問、多做
「我要說一個很老派的東西,就是韓愈的《師說》。隨著年紀增長,很多人臉皮會越來越薄,不敢追根究底『為什麼這麼做』,讓人漸漸少了求知的慾望,進而落後現代新的技術。就像《師說》所說,術業有專攻,有問題就盡可能去問專業的人。」
Adam說,他曾因為喜歡設計師前輩的作品,便直接私訊對方詢問印刷設計上的細節,即使自己並不認識對方。台灣的設計師通常都很樂於回覆專業問題,自己曾得到多位設計師的幫助,強烈的求知慾形塑了他勇於發問的特質,也讓他在專業領域上得到許多意外收穫,此外,印刷廠師傅也是補足自己知識缺口的重要角色!「我個人非常喜歡去印刷廠看印,我會東看看西看看,一窺別台機器在印什麼,同時我會和師傅閒聊,問他這好不好印、需要特別注意什麼,師傅都會很願意跟你分享印刷上的知識與他們做過的嘗試。」

在多方參照設計師的作品,或藉問答解決自身對印刷的困惑之後,必須實際參與印刷製作,才能將看到、問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技能。「一般發印為四個流程—交檔案、看打樣、看印、交付成品,我們也很常在發印過程中出包,像是有些紙張絕不能滿版,使用這種紙張我會特別謹慎,而這些都是過去出過差錯,從失敗中得到的經驗,所以出包也不見得是壞事,它可以成為你印刷的學費。」記取每一次錯誤的教訓,使下次發印能更接近精準一些,如此看來,失敗經驗確實為增進技術不可或缺的養分。
拋棄既有框架 重新賦予燙金與紙材意義

2018年末,海流設計製作了「箔樣 FOIL CATALOGUE」,在特殊紙張上運用燙金技術,試圖挖掘燙金的更多可能性。選用非常規紙張,如做修復、畫國畫使用的紙材,拿來實驗燙金,多數紙張比衛生紙還薄,使燙金技術呈現上更為多元。繼箔樣之後,海流設計嘗試了「色箔樣 PIGMENT FOIL CATALOGUE」,色箔相較金屬箔適性較差,在市場中已逐漸式微,Adam分享,選用色箔,是期盼告訴大家燙金其實有非常多可能性,絕非如我們的既定想像而已。
海流設計每年都會構思新的專案,給予自己一段重新充電的間歇期,不為客戶,只為了做些有趣、大膽的創新,以延續創作的動力。無論是在燙金技術上的獨到嘗試,或在書籍設計上,以視覺詮釋書籍內容,在不同支線上享受著印刷難以預期的魅力,並藉不斷嘗試展現印刷技術的多樣性,這正是Adam在談論設計與印刷時,所散發出的熠熠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