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所謂的愛就是去擁抱痛苦——專訪《地球盡頭的溫室》、《行星語書店》作者金草葉
Photo Credit:ⓒBlossomCreative

對我來說,所謂的愛就是去擁抱痛苦——專訪《地球盡頭的溫室》、《行星語書店》作者金草葉

文字/金草葉;譯/漫遊者文化;筆訪/愛麗絲

韓國新世代小說家金草葉曾以《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七篇短篇小說,在架空宇宙裡探討人性幽微,差異與孤獨或許在所難免,但相互理解的溫度永遠暖人心房。如今,金草葉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地球盡頭的溫室》,故事橫跨六十多年,當地球爆發落塵災難,人心彷彿也染上瘟疫,究竟是什麼能讓人類倖免於難?接續出版的短篇小說集《行星語書店》則以十四篇短篇故事,書寫遙遠未來的日常奇想。

以下,是我們與作者金草葉的跨海筆訪:

問:《地球盡頭的溫室》裡,您最喜愛、同情的分別是哪個角色呢?為什麼?您會想成為當中哪個人物呢?為什麼?

答:我最喜歡的角色是「智秀」。我覺得她是個性很立體的角色,可以展現出許多不同面貌,所以我也寫得很開心。第二章中以娜歐蜜的視角看到的智秀,以及第三章中直接讓讀者觀看內心的智秀,兩者間看似突然充滿矛盾與衝突,但卻能夠同時存在於同一個人身上。我很關心這種人的多樣性,於是寫下了這個角色。

最能夠同理的角色是「亞榮」。畢竟我也曾經有過在化學系研究所待過的時期,累積許多在研究室裡的經驗,所以才寫下這個角色。而我還是研究生時,比起研究本身,我也更喜歡做一些其他事情。

沒有特別想要成為哪個角色!畢竟小說裡的人物,都過得太艱辛了。

問:在發想《地球盡頭的溫室》過程中,是哪些因素讓您一一淘汰細菌、昆蟲等生物,最終選定植物作為拯救小說的生物?您最喜愛、害怕的植物分別是什麼呢?為什麼?

答:我找了許多細菌、昆蟲、黴菌等相關的書籍來看。比起體型巨大的生物,我本來就對體型小巧的生物更有興趣,所以覺得這些書籍十分有趣。但是在《地球盡頭的溫室》中,我希望這些生物的樣貌可以從視覺上給人更加強烈的迫近之感。畢竟微生物要從視覺上給予衝擊並不容易。雖然我也可以將昆蟲的外貌塑造得極具衝擊性,但是這與我想要創造的作品氣氛有些違和。「人類與非人類一起改變地球的風景」的這個概念,與我想要寫的故事更加符合。不只是能夠生長的樹葉、樹幹與花,只要依賴種子就能播撒到世界各處。越是了解植物,我越是有種感覺:植物這種生物,雖然成長速度緩慢,但卻有改變世界的強大力量。

我最喜歡的植物是仙人掌。我喜歡它們拒絕他人接觸的銳利,以及即使不澆灌水源,也能夠支撐下去的冷酷。沒有什麼害怕的植物,但是每次看到蕨菜的背面都會起雞皮疙瘩。

*中譯備註:蕨菜背面會佈滿孢子。

問:《地球盡頭的溫室》中,您為什麼選擇將大多數、特別是普林姆村中角色設定為女性呢?

答:我經常想要創造一個這樣的故事:處於災難或危機的時代中,目睹加諸於女性與弱者身上的暴力,於是便創造一個屬於女性的、安全的共同體。普林姆村在某種程度上,是反映了我的這種渴望的空間。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並不是在只有女性共同體環境中,那就是一個安全的場所;此外,被分離隔絕的烏托邦如果不去面對著外面的痛苦,這個烏托邦就會被瓦解,這是我想要說的故事。

問:《地球盡頭的溫室》中,落塵生態研究中心復育覆盆子後,卻對其酸澀口味略顯失望。您認為未來人類的口味、審美標準會往完美無瑕前進嗎?對此您的看法是什麼呢?現實生活中,您最喜愛、希望它消失的水果分別是什麼呢?為什麼?有哪些只在書上讀過、聽過的水果是您想復育或實際品嚐的嗎?為什麼?

這個問題很深奧呢。在韓國,自古有一種非常高級又昂貴的西瓜,叫做「無等山西瓜」,通常是拿來送禮之用。然而,根據實際上吃過這種西瓜的人寫下的食記,比起近年改良過的西瓜,這種西瓜的味道更加平淡不甜,因此讓人感到訝異。我聽說這個故事,讓我覺得人類的味覺似乎越來越極端,並且有著追求越加強烈味道的傾向。我沒有想要去評斷哪一種味覺更好,不過這讓我想到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的喜好與審美並沒有進步呢。

我喜歡芒果跟水蜜桃。沒有想要消除的水果。

小時候,有一種常常在小說或是宗教書籍中才會看見的水果「無花果」,讓我對它感到非常好奇。但是長大之後吃到無花果,發現味道比想像中還要平淡。

*中譯備註:人類的味覺越來越遲鈍,所以才需要更刺激的味道。

問:您曾閱讀如書中「怪奇傳說」的網站嗎?您曾聽聞過哪些奇妙故事、神秘事件呢?這些對您的創作有哪些影響呢?

答:我不會特別去看專門搜集怪談的網站,但是怪談之類的故事在網路社群中始終是非常有熱度的素材。其實我並不怎麼相信怪談,超自然現象也幾乎不怎麼信,所以看到怪談也不太會感到害怕。跟「亞榮」這個人物完全相反,這也是我有意而為之。

不過我也經常會思考:為什麼人們會喜歡怪談,還會去特意尋找來看呢?

問:您是如何選擇《地球盡頭的溫室》故事場景如吉隆坡、麻六甲、衣索比亞等地呢?您曾造訪這些地方嗎?您對這些地區的印象是什麼呢?

我在還是大學生的時候曾去過衣索比亞。那也是我第一次的國外旅遊,那裡的街道充滿生氣,同時巷道的路線也很複雜,我很喜歡那裡的街道。隨處都可以看見舉行中的咖啡慶典。有這麼一個強而有力的說法,主張人類的起源是在衣索比亞。在遭遇滅亡之後再度重建的地球上,新生的可能性從衣索比亞開始出現的話,應該會是不錯的故事。

*中譯備註:衣索比亞為咖啡盛產地,咖啡慶典則為當地的傳統文化習俗,每天煮咖啡招待親居、親友或訪客。還有一說,當地的咖啡農在收成之後會舉行咖啡祭典,以期提高咖啡的價格。

至於馬來西亞,是因為那裡有一間名為馬來西亞山林研究所的地方,所以才想把背景設定在馬來西亞。熱帶雨林地區的森林之中,尋找研究所及村莊同時存在的地方,這個概念跟馬來西亞山林研究所的簡稱FRIM很接近。聽說研究所的附近還有住戶跟學校。FRIM就在吉隆坡附近。雖然我曾想親自前往馬來西亞,但是由於新冠肺炎,終究還是沒能過去。不過,我參考了到目前為止曾看過的熱帶氣候國家令人驚嘆的植物,以及相關影片與書籍,而後才寫成這部小說。

我想寫一部關於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齊聚一堂,再分散到世界各地的故事,因此我很喜歡自己將不同國籍的人聚集在吉隆坡的設定。

問:若以植物為中心改寫地球歷史,就您的想像,會是什麼面貌的歷史呢?與現存歷史最大差異可能為何?

答:我想那應該會是更加漫長、浩大、壯闊的歷史吧。為了準備寫長篇小說而閱讀的植物相關書籍中,有介紹在荒地或是火山爆發之類生態滅絕的地形上,生態系重現建構、形成的過程,我對這些內容非常有興趣。在韓國,這個過程被命名為「遷移(Succession)」。

在赤裸的土地上,苔蘚與雜草會開始生長,漸漸地,一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樹木等等大型植物開始分佈在土地上。昆蟲及動物為了存活,會需要植物的存在,因此我認為也可以將植物稱為「開拓者」。

問:《行星語書店》中,您是如何安排各篇章順序的呢?這本書為什麼選擇以《行星語書店》命名呢?

答:故事的順序是出版社的編輯決定的。
第一部分跟第二部分的小說氛圍有點不同呢。第一部分中,有許多擁有不同感覺或是存在不同世界的人互相面對面交流的故事;第二部分中更多是在說入侵,以及彼此複雜糾纏的故事。
《行星語書店》這個書名,同時擁有就像是在外星球上旅遊一樣的悠閒感,以及與陌生的世界相會時的異質感,因此才選擇以此為書名。

問:在〈擁抱仙人掌〉裡,對有接觸症候群的帕希拉而言,痛苦就是愛。對您而言,愛又是什麼呢?

答:對我來說,所謂的愛就是去擁抱痛苦。我認為沒有對彼此只有無害、且完全不會傷害對方的愛。
當然,我們會為了不傷害對方而努力,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在名為愛的關係中,本來就內包著「傷害彼此」這件事。不過正因如此,我覺得「決心要擁抱這個件事」的想法本身,也是所謂的愛。

問:在〈願望收藏家〉中,提及人們對 2030 年的願望,您曾做過類似「時光膠囊」的東西嗎?當時寫下的願望是什麼呢?您現階段、對 2030 的願望分別是什麼呢?

答:大概在學生時期,曾經做過幾次類似於時光膠囊的東西,但是現在完全不記得當時裡面有什麼。不久前,我在準備搬家而整理物品裡的時候,發現了國中時期老師在課程中要求我們寫下「二十年後的自己」的紙,也許當時就夢想成為作家,上面竟然寫著「即將截稿的文稿佔據螢幕,發紅的雙眼盯著稿件」如此極具體的描述,讓我自己也相當震驚。

不知道為什麼既不是得獎,也不是書籍立在書店中的場景,而是即將要截稿這麼恐怖的狀況,但我似乎是實現了小時候的願望。
現在的話,寫出越來越好的作品,就是我的願望。

問:您平時是喜愛用手機拍照記錄一切的人嗎?為什麼?對您而言,是否如〈未被捕捉的風景〉所說,有哪些東西是只存在當下、難以被捕捉的呢?

答:我屬於不太會拍照的人,也沒有什麼美感。

平常只要想起什麼點子,我就會立刻用手機的備忘錄記下來。但是我甚至時常會忘記我曾經用手機記錄下來,也常常積了一堆檔案之後,再一次移到電腦軟體中。

對我來說「感情」就是只能存在於當下,很難被捕捉的對象。當時間流逝之後,需要重新仔細思考過後,才能知道當下的「感情」的真面目是什麼。

問:您對改造人的興趣是從何而來的呢?您認為追求完美的改造,與人性是互相悖離或者互相呼應的呢?您認為機械與肉體有辦法真正和諧共處嗎?相較於改造人、外星生物,人類有哪些特質是無可取代的嗎?

答:以前,我曾經認為人心、或者說是人性,不過是人腦神經細胞與突觸組織 互相作用而成的一種化學作用。但是現在想法有些不同了。雖然人的心思也蘊含在人腦中,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們的人體(除大腦之外)對於人的意志就沒有發揮什麼用處嗎?

用皮膚感受空氣,聽見聲音、嚐到味道,對眼前看到的風景能夠擁有各自的視角與感受,使用雙手雙腳,或者不去使用手腳,高個子或小個頭等身體的結構,這些全部都是形成「我」這個自我的要素。

對於改造人的興趣,某種程度上也是源自這個感覺,以及從關注人體的角度出發的。不只是單純用性能更好的機械去取代身體的某個部分,而是去改變我們與世界連結的方式。

我不認為將身體完全替換成機器,就會失去人性。我認為人類並沒有普遍性的「本質」之類的東西。我認為所謂「本質」是一種很個人化、個體化的東西。不過,身體的機械化或是將精神數據化後上傳,對人個體而言都是非常巨大的變化。然而這意味著什麼,是不是也只能成真了以後才能夠被分析呢?

問:您認為人工智慧對人類最大的影響是什麼呢?您認同人工智慧發展必須要在人類可控制的範圍內嗎?為什麼?您認為在環境生態受人類改變的情況下,人工智慧應當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答:這個問題好難啊。我認為,小說中的人工智能與現實生活中的人工智能,擔任的角色會有些不同。在小說中的人工智能,經常描繪成就像與人類擁有同等的人格一般,或是成為人類壓榨的對象,不然就是反過來抑制人類的存在等等極端的模樣。但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大多擔任輔助人類的角色,並且這種模式該會持續到很久以後的未來,我是這麼想的。其中也包含了,我們或期待或害怕人工智能的那種特性,在現實生活中也不會那麼快就出現。

目前為止,人工智能仍然是人類技術上的創造物,雖然有可能對世界造成危害,但是有更大的機會能成為更好的工具。只是,總有一天人工智能也會脫離單純工具的範疇。

問:若如〈哈密瓜商人與小提琴演奏家〉所言,在您想像中,另一個世界的自己會是什麼面貌呢?

答:在某個世界中,我大概會成為一個化學研究員吧!不過,也許並不是那麼成功的那種人。我的個性讓我無法在同一個領域中專注太久。大概會漫不經心地進行著化學研究,然後就會突然被鄰近的學科吸引。也許是成為化學領域的記者,也許我會成為化學相關的教育學者,又或是成為化學領域的作家。

若能選擇,您會希望自己成為〈地球的另一群居住者〉中的超級味覺者、味盲或是普通地球人呢?為什麼?

我會想以普通的地球人身分活下去。在我想像中,地球上沒有適合超級味覺者的食材,所有的味道都像是沙子。當然,現實中的超級味覺者必須要能分辨各種味道,也在現實生活中好好工作。

我不是一個能夠仔細分辨味道的人,便宜的咖啡、超市中的紅酒都能滿足我的味蕾,所以我對現在的自己很知足。不過,味盲倒是令人感到悲傷。

問:就您個人經歷,創作短篇與長篇小說間最大的差異是什麼呢?

答:長篇小說中人物應該要被塑造得更為立體。短篇小說只要有獨特的創意、特別的世界與設定,就可以填滿短小的份量,但是在長篇小說中,光是有趣的世界與設定 ,也無法驅動讀者讀完一整本書。因為跟讀者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我認為要有有魅力的人物,讓讀者產生好奇心的人物才行。

此外,如果加入恰到好處的神秘感與懸疑氣氛,應該也會很不錯吧。

金草葉的暖科幻:

  1.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實現的烏托邦——專訪《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作者金草葉
  2. 【一週E書】想同戀人講講思念,但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
  3. 【讀者舉手】如果有一天,靈魂可以上傳至雲端:金草葉《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