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青鳥】在下午的一齣戲中望見海洋,台灣獨立廠牌的樂與路──任將達X張四十三

側記/鄭唯云;攝影/謝定宇 ►►上一篇:【評書青鳥】把一代人的青春掏出來一起抓狂──任將達X張四十三 陳德政今天請兩位各選五張水晶跟角頭歷史上重要的作品,發現兩位不約而同選的都是廠牌比較早期的創業作品,而任將達挑的第一張是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1989)。 這張唱片承先啟後了那個時代許多音樂人的創…

【評書青鳥】把一代人的青春掏出來一起抓狂──任將達X張四十三

側記/鄭唯云;攝影/謝定宇 今年4月,陳德政發表了第三本著作《我們告別的時刻》,帶領讀者回溯九零年代的動盪歲月。而在夏末的一個週六夜晚,陳德政在青鳥書店策劃的《我們的1990s─重回那個自由躁動的年代 Memory Tapes Rewind》系列講座也來到了尾聲。從第一場邀請到馬世芳談音樂仍是「危險…

【評書青鳥】我如何成為一個90年代青年?──五月天瑪莎的電影與音樂啟蒙

側記/尤騰輝;攝影/柯鈞彧、鄭唯云 九零年代,正是瑪莎與陳德政的學生時代,那時學生的娛樂選擇不多,身上湊不出太多銅板,看電影正是青年們閒暇時光的去處。在回顧整個學生時期的電影記憶,與瑪莎看電影的影伴阿信,出場率近乎百分百,這件事在講座裡不免被陳德政狠虧一番,瑪莎只能感嘆高中男女分班的日子太沒搞頭。 …

【評書青鳥】那些聲光轟炸的夜晚,音樂頻道重開機

側記/羅翊禎;攝影/謝定宇 你能想像嗎?一個穿著高中制服的學生,利用每天去補習班前的晚餐、下課後的空閒,甚至是眾人皆睡的深夜裡,悄悄地走到客廳,打開電視,轉至72、73台的音樂頻道,就像啟動與世界連結的開關,在閃爍的聲光、迷人的旋律、躁動的音符催化下,成為今日的樂評人,以音樂創作為主題的作家,他是陳…

【評書青鳥】馬世芳X陳德政:當音樂仍是危險的,談我們的「地下搖滾」年代

側記/尤騰輝;攝影/謝定宇 陳德政在他今年的新書《我們告別的時刻》回顧了青春期的九零記憶,邁入四十不惑的階段,他形容人生並非電影,走到生命中場自然想回頭望,如同他鍾愛的導演王家衛所言:「前進的唯一方式是記得自己的過去。」 我們常用某個代表事件作為某個時代結束與開啟的標記,這是劃分歷史的一種途徑,例如…

【評書青鳥】藝術家是有冒險性的,但是開唱片公司就不一定了──專訪馬世芳(上)

採訪/戴季全 戴季全(以下簡稱戴):我接觸音樂的方式並不是像你這麼專心的,主要場域在宿舍,用高速的內網,宿舍內網用大的分享資料匣,那時候已經有大量MP3,但最適規格也還沒底定,有時壓縮地太粗,有時比較細但檔案太大。 我認識的張懸,是在女巫店的,和五月天的關聯更稀鬆平常,我是師大附中816班的,感覺我…

我們就是現在台灣,當代的模樣──台客,我的母親:《設計嘴泡》新書座談側記

文/葉維佳 《設計嘴泡‧新台客》是一本為時一年多的採訪文章集結,由藝術家、設計家黃子欽訪談臺灣的九位藝術創作者。文章最早由「黃子欽的設計嘴,泡」專欄在「Readmoo閱讀最前線」線上刊載,這次出版書中更加入多幅受訪者們的藝術創作,配合訪談攝影、理念的對話交流,形成一場充滿生命力的臺灣當代藝術展出。 …

【伍佰】從二手中古底片相機開始 遊走濳行城市之間

撰文/駱亭伶 攝影/張界聰 日本攝影大師荒木經惟說過:「當你拍不下去的時候,換部相機,就會拍了。」對我來說,不管是玩相機或是吉他,我著眼的是使用不同工具產生的樂趣,從一般 3:2 比例的 135 相機,換成 1:1 正方比例的 120 相機,自然就會用另一種思維去構圖;或是抱起一把體積較小,聲音清亮…

【閱樂書店書沙龍】當我仔細聆聽,這些音符,都將化作美麗的文字:讀馬世芳《耳朵借我》

文/閱樂書店林哲安 我玩音樂,應該有十年左右的時間了吧! 從來沒有想過要把自己介紹給大家認識,所以我多半都是幫朋友錄音、或者是擔任支援樂手。在這過程中,我也沒有因為不打算當個專職音樂工作者而荒廢學習。我重學吉他、專研樂理與錄音工程,雖然不是學得非常好,但我很努力的自我磨練,希望能夠在這充滿壓力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