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明德 後疫情時代,不同產品項目冷熱有別,跟疫情造成生活型態轉變明顯有直接關係,但更重要的是,有哪些消費行為被影響,進而造成消費業態的長期改變? 1. 台商、台幹回到台灣,帶回投資、消費熱潮 隨著中美貿易戰與疫情的影響,有不少台商、台幹回到台灣,也帶回來大筆的資金投入不動產市場,明顯…
文/王宏仁 當外來資本剛進入新興工業國家投資生產時,經常偏好雇用女工,例如在越南台商之間最廣為流傳的一種說法就是:「越南是母系社會」,都是女生在工作,「男人都很懶惰」。過去西方帝國統治者,總會將殖民地的人民女性化、陰柔化,創造一種西方陽剛、東方陰柔的雙元對立論述,而台商幹部所流傳的「母系社會」說法,…
中美貿易戰一波又一波,許多跨國企業已經發現,「大陸製造」真的回不去了!《遠見雜誌》深入剖析,高階回流台灣、中低階布局南洋,已成台商最佳解方。除了台商正在大挪移,其他國家的跨國供應鏈也正在下南洋,前進東南亞。
文/賀桂芬、劉光瑩、程晏鈴 「七、八間學校忽然申請要成立研究中心,」暨南大學東南亞學系主任李美賢接受《天下》採訪時坦言,許多學校為了教育部的補助經費,提出東南亞相關申請案,「這些短期計劃為了資源,不為別的,應該針對長期人才培育,提出計劃。」 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楊昊批評,資源太過分散,各部會…
文/吳琬瑜 今年七月,「天下經濟論壇」夏季場中,最受台下數百位聽眾歡迎的專題論壇是「AEC 2025,南向新樂園」,並且在會後的問卷表示,希望《天下》能繼續探索台商在東協的成功或失敗經驗。 當天,我們也邀請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與講者交流。新加坡《聯合早報》總編輯吳新迪直問黃志芳的問題是:…
文/商業周刊提供 從一線城市到三線城市,從官方到民間,從產業界到學界,兩岸全體總動員,搶進這波「契作年輕人」商機,背後的利益糾葛,價值新台幣兩千億元,本刊獨家深入兩岸四大現場,直擊中國如何收買台灣年輕人的心。 4 月 27 日.第一站東莞 傳統台商大本營,見證台青「落戶」現場 說白了,就是統戰啊! …
文/秦嗣林 伍叔叔本名叫伍思翰,江蘇鹽城人,雖然他是南方人,可是身高超過一米八五,魁梧得像一座鐵塔似的。伍叔叔在父親的建材行擔任搬運工人,從小我就看著他駕著滿載水泥、木料的三輪馬達貨車,鎮日穿梭各個工地。他力氣大得出奇,一口氣能扛三包水泥,當他站出來,活脫脫就是水滸傳裡的草莽英雄,所以父親都管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