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她的大腦著火了:讀《我發瘋的那段日子》

文/Everyy Susannah Cahalan罹患了「抗NMDA受體自體免疫型腦炎」,一種免疫系統失常,轉而攻擊自己大腦的疾病。她行為逐漸異常,恍惚、善變、幻覺、癲癇,到了後期更演變為肢體僵硬、口齒不清,失去溝通能力。而在找到病因前,所有的檢查一切正常,幾乎只剩「中邪」可以解釋。藥石罔效之下,醫…

【故事工廠的戲裡戲外】隨機被殺的人多,還是吃檳榔致癌的人多?──《我們與惡的距離》劇場版演員專訪

黃偉俐診所創辦人黃偉俐醫生擁有高學歷,並同時鑽研精神醫學及心理學,使他的專業備受客界肯定,經常上媒體接受採訪。這次黃偉俐以自己的職業專長參與《我們與惡的距離》全民公投劇場版(以下簡稱《與惡》)演出,飾演精神科醫師角色,對多才的他來說,一點都不難。 採訪這天,他帶了兩副極具造型的眼鏡讓我們幫他挑。上鏡…

【GENE思書軒】看起來好正常的人生,或許與瘋癲距離並不遙遠

公視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台灣近年⋯⋯哦不⋯⋯有史以來,最瘋狂的電視劇,沒有之一。劇中碰觸到許多過去電視劇完全不敢提及的話題,其中包括精神病患者的生活和權益。 在很多社會,精神病院的名稱或所在之地,常被用作羞辱人的代名詞。我小時候家裡住址的路名和我們那個城市精神病院所在小鎮的名字一樣,就在學校飽受同…

每到晚上,他們就會開始對著鏡子說話、送禮、提出邀約

文/劉秀枝 ★認不得自己了,還以為鏡中是另一個人★ 她不認識自己年老的容顏,也分不出「鏡中人」與「實際人」的差別。 「鏡像自我錯認」的現象 七十八歲的陳女士罹患阿茲海默症,認知功能持續退化,生活起居需要人照料。 最近一個多月以來,家人發現她常在晚上對著鏡子喃喃自語,甚至有時還聽到她對著鏡子說:「這些…

【楊勝博上街讀小說】你看世界很正常──這可能因為你不大正常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作者楊建東來自上海,是位擅長創作科幻與奇幻小說的新銳作家。雖然他不是精神科醫生,故事裡病人的症狀也是個人創作,但書中所提到的各類冷知識,其實都有所本,若有興趣,讀者可以按圖索驥。台灣版收錄的三十四篇故事裡,各有一位病症不同的病患,在與醫生——敘事者「我」對話的過程中,讓讀者站在…

【GENE思書軒】改變帶賽局勢的賽局意識

想知道什麼是個賽局嗎?以上谷阿莫影片就用了大家都熟知的例子來解釋什麼是囚徒困境的賽局。 賽局理論(Game theory),又譯為對策論,或者博弈論,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具有鬥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在生物學、經濟學、國際關係、資訊科學、政治學、軍事戰略和其他很多學科都有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