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玄成 「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這是出自於奧古斯丁《懺悔錄》裡有關時間的悖論。未來還不存在,過去已不存在且現在不會延伸,是不是代表時間根本不存在? 物理上來說時間是相對的。會因為質量、運動速度的差別變快或變慢,會因為距離產生時空差距。假如你掉進質量趨近無限大的黑洞裡,時間近乎是永恆,…
文/f.c. 許多研究者都認為張愛玲的散文比她的小說寫得好,而且寫得精彩,寫到了人的骨子裡。同樣的道理用在宋尚緯身上,這次他放下詩集,首次出版個人散文集《孤島通信》,居然寫得精彩又不失詩意,書寫人性、人生的細碎低落處,直直切開人性軟爛處。 宋尚緯此次以散文書寫,如同〈自序〉裡談到的:「散文也好,新詩…
文/于念平;人物攝影/Wu René 人終將因失去其所愛而心痛欲裂,並在此時才發覺不論失去與否,痛苦乃靈魂的根本狀態。 ——奧古斯丁《懺悔錄》 在書店翻開《痛苦編年》,立刻被作者奇異的文法與書寫風格吸引注意力,隨著情節推演下去,開始想這些事到底是小說還是真實?後來訪問時與作者首次見面,發現有些人…
「當未來的可能性已經很少了,人就會不由得回望過去,想了解自己之所以成為自己的來歷,想為過往的日子尋找意義。」詹宏志在題為「讀書與命運」的演講中如是說。 詹宏志今年六十一了,這種「中年之嘆」,當然不是今天才有的感觸;他2006年出版的《人生一瞬》、2008年出版的《綠光往事》,已較全面而系統地回望了自…
文/阮若缺 紀德在《如果麥子不死》第一部裡,最後是這麼說的:「儘管多麼想忠於事實,回憶錄永遠都只能呈現一半的真實,因為一切都永遠比說出口的來得複雜。或許只有在小說中,才更貼近真實。」追究《如果麥子不死》這類自傳體小說(或回憶錄)的真實性或虛構性,意義不大,倒是能否體會作者想盡可能誠懇地「自然流露」,…
整理/楊念穎 好書可以跨越時間,閱讀可以跨越年代,大叔的閱讀意見,一樣也是越陳越香,尤其是三枚同樣都是行腳世界閱歷豐富的大叔,能問的問題更可以上天下海。 在2014年10月2日,大叔與在場聽眾,談書、聊教育,也一起從年輕世代的激情裡,反省自身的認同與價值。馬家輝笑說自己原來不過是來台灣追星(李敖)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