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春木 資料(data)、資訊(information)、知識(knowledge)是我們常常看到的字詞,似乎沒什麼大學問,但就高層次思考的學習而言,三者的區分可是很重要的! 資料,其實是指還沒有經過自己處理的原始紀錄,尚未跟自己有任何關聯,只是零散的待在實體世界或網路空間中某個角落,譬如一份文…
因為當你越渴望勝利,越容易忽略勝利之外的成就和成長。身為這種心態的受害者,我想跟大家分享一點心得。 在各種地方教論說文和批判思考,總是有人會問,那平常該怎麼練習比較好?我喜歡這種問題,因為它代表學生了解論說和批判不只是知識,而是能力和習慣,需要練習才能掌握並自然應用出來。然而,我給的答案通常第一眼不…
近幾年,學測和會考的國文寫作都要求學生寫論說文,以今年為例,高中學測要求學生說明他是否支持「國中小校園禁止含糖飲料」並交代理由;國中會考考學生對「青銀共居」的看法。這些考題讓學生自己選立場,評分標準在於文章是否清楚完整,論點邏輯是否通順,而不是在於立場有沒有選對。 不看立場只看理由,不只是這幾年大考…
「道德是主觀的嗎?」「如果不愁吃穿,工作還有什麼意義?」「上大學該選校還是選系?」近幾年,法國高中哲學會考風潮讓大家注意到哲學教育的有趣和可行;學測和基測國文作文朝向論說改制,則讓講師學生們開始有練習論說和批判思考的壓力;接下來要上路的生命教育課程,也直接要求開課講師要協助學生培養價值思考的素養。這…
你遇過那種人,動不動就說你犯了什麼什麼謬誤嗎?這種人在嘴炮金字塔可能排得上「反駁:提出理由反駁」,算是不錯了,不過在實質感受上,恐怕跟「訴諸人身」和「辱罵」有得比。 事實上人不但會犯謬誤,而且還常常犯,但是沒人喜歡被別人揪出自己犯謬誤。我過去在演講中推廣批判思考,隱約覺得這件事是個隱憂,後來的教學經…
文/朱家安原載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我接觸過許多熱情的老師(及家長),他們希望自己能帶學生進行哲學討論,增加學生的理解和思考力。但這些老師往往對自己的能力和反應沒有自信。他們害怕自己無法回應學生天外飛來一筆的回答、擔心不同意見的學生吵起來,也憂慮自己帶討論最後會變成沒中心的發散閒談。 …
如果對一般人來說哲學有什麼幫助的話,我相信批判思考能力會是其中一支。 在我的理解上,批判思考的正面意義也在於自我批判:在自己面對新資訊時,先初步審視,檢查它是否來自可疑的推論、是否有好理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