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秒讀 愈是習慣配合他人,愈可能在社交場上自我質疑 發表於 11 11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榎本博明;譯/李彥樺 因為太過在意,所以和朋友在一起時沒辦法打從心底感到快樂。「如果是跟陌生人交談時感到疲累還可以理解,為什麼我連跟朋友說話也覺得很累?我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有些學生是基於這樣的煩惱而來向我求助。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面對無法交心時的寂寞,我們會讓自己守好「角色本分」 發表於 11 11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榎本博明;譯/李彥樺 有些學生告訴我,他們只能跟朋友說些無傷大雅的玩笑,或是交換一些可有可無的資訊,卻沒有辦法互相吐露心聲,因而感到很寂寞。 就如同前文所描述的那樣,他們只能配合著對方,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裝出符合對方期待的反應。其實他們並不是故意想要表現得虛偽,只是不希望破壞氣氛,或是被當成怪人,才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虛偽的一面。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我的孩子在學校不講話,只是因為害羞內向 發表於 29 12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woodleywonderworks 文/王意中 「蝴蝶,蝴蝶,生得真美麗。頭戴著金絲,身穿花花衣。你愛花兒,花兒也愛你。你會跳……」 偉力唱著卻突然間愣住了,他的嘴巴張得大大的。偉力望著老師,隨後,眼神慢慢飄移到地板上。 「偉力,你剛才在做什麼?老師看你唱歌、跳舞挺開心的耶。」 偉力一句話都沒說。偉力像是被點了穴道,整個人僵在現場,動也不動。 「奇怪,你明明會唱,也會跳啊。為什麼在教室上課,你卻不說也不動?」老師一臉納悶。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有時候,社交焦慮其實來自完美主義 發表於 24 9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金素媛(김소원);譯/尹嘉玄 明明不是考試期間,大學生志勳卻已經坐在書桌前一個多小時,不斷埋首書寫、修改、背誦。他的嗓音沉穩又冷靜,神情卻明顯焦慮。他重新默讀寫好的講稿,闔上雙眼,回想那些內容,兩隻手也沒閒著,一直在練習肢體語言。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社會的階級愈分明,我們的社交焦慮愈強烈 發表於 1 9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理查.威金森、凱特.皮凱特;譯/溫澤元 大家常把偏低的社會地位跟貧窮的影響混為一談。我們都以為淒慘的物質條件(例如簡陋、擁擠的住家和品質不佳的食物),是貧窮與匱乏對窮人最直接的影響;不過隨著社會逐漸富裕,物質生活水準的重要性已不如以往。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能透過物質生活條件來判斷人們是否能正常參與社交生活,是否能避免遭到「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 完整文章
GENE思書軒 【GENE思書軒】內向害羞不是你的問題;而且,這個世界需要你 發表於 20 3 月, 2017 By Gene Photo Credit: Unsplash 雖然我由衷地一再強調,但真的沒有朋友相信我是個內向害羞的人。 其實我一直隱藏自己的社交焦慮,談笑風生的同時,心裡卻在皮皮剉,這種矛盾讓我有時候會開始考慮要不要去看心理醫生。一直到讀了蘇珊.坎恩(Susan Cain)的《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阿宅、害羞≠社交焦慮 害羞內向不是病,但社交焦慮症就需要專業的協助! 發表於 6 7 月, 2015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林朝誠 宅男渴望有春天:從電影「電車男」講起 說到社交焦慮,讓我們從幾年前一齣很受歡迎的日本電影《電車男》講起: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