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犁客 「小時候家裡有很多繪本,因為我是蕭家這一輩年紀最長的孩子,長輩們買了超多繪本給我,有兩、三個書櫃。」蕭詒徽說,「印象最深的一本叫《追夢王子》,講的是一隻青蛙被人類公主鄙視的故事。」 《追夢王子》其實是童話《青蛙王子》的現代改寫版本,不確定小蕭詒徽當時有沒意識到這件事──答案可能是肯定的,因…
是枝裕和的電影《怪物》有幾處透露出他可能使用了宮澤賢治的典故──不知道這些並不會妨礙你對電影劇情的理解以及對結局意義的揣測,是枝裕和也沒說那幾處和宮澤賢治到底有沒有關係,但無論他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間把潛意識裡想到的某些東西放了進去,看出這層關聯,都會讓故事出現另一番滋味。 這是經典作品的力量。它柔柔…
1970年代,台灣面臨產業轉型,政府積極發展工業,打出「客廳即工廠」的口號,許多在這段時期成長的孩童,總有類似的共同記憶。 繪本作家鄭淑芬也不例外,在永和新生地長大的她,經歷了刺繡外銷的高峰期,她不僅參與過刺繡代工,她還參與過塑膠花、聖誕飾品、撿廢鐵、摘香花、鞋面珠繡、包裝免洗筷、印便當盒、剪燒酒螺…
文/愛麗絲 「基本上榮民印刷廠印壞什麼,我們家就會出現什麼書,」從事童書推廣多年的張淑瓊,成長於圖書資源不特別豐沛的年代,因姑姑在榮民印刷廠上班,印壞的瑕疵書成為主要書籍來源,而因不少鄰居從事派報工作,父母「訂報支持一下」的念頭,也讓各家副刊落入她的涉獵範圍。 張淑瓊閱讀的故事來源,還有《電視週刊》…
文/翁玉玲 以繪本畫風優美出名的《柳林風聲》故事清新有趣,內容貼近人情且富含意義,長年受到大眾喜愛,《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作者為推廣心理諮商,曾引用其中角色,更讓這群書中主角的故事地位歷久不衰。 鼴鼠的守舊與創新 有趣的是,一開始的起頭是鼴鼠,而非後來的蛤蟆,他迫不急迫地催促著自己鑽出舒適圈,迎接外…
文/塔拉拉 一看見書名《鑿刻家貌》,就深深被這四字吸引。家庭雖說是撫慰人心的避風港,但衝突與溫暖總是交錯而生,無法放下卻又深受羈絆。家,是這麼一個讓人又愛又埋怨的存在,家的樣貌,全由家人們形塑、創造與磨合。一刀一刀,時時刻刻,都在改變。 作者鄭如晴,是知名藝人張鈞甯的母親,一開始我對於這樣光鮮亮麗的…
文/愛麗絲 *此集專訪共兩篇,上篇👉🏻「無代無誌(BÔ-TĀI-BÔ-TSÌ)是按怎(SĪ-ÁN-TSUÁNN)跟我提史懷哲傳記啦!」——科學與信仰並重,十月店長陳建仁的閱讀 我一生中,父親教導我做人的道理 談及擔任公僕,陳建仁父親陳新安曾任高雄縣長,更是白派大老,自然曾希望兒子克紹箕裘,但陳建仁學…
文/愛麗絲 「上幼稚園第一天,我回家就跟爸媽說,都搶不到玩具不好玩、不上了!」陳建仁笑稱自己是「幼稚園的逃學生」,這卻讓他在六歲前擁有大把時光,閱讀家中藏書。 陳建仁出生於高雄旗山,後因父親工作,舉家輾轉遷往台北農林廳、高雄縣長官邸,「我們家什麼都沒有,書最多」因父親藏書眾多,陳建仁憶起每回搬家,最…
家長們是否曾經留意過自己家孩子看的童書、繪本是來自哪裡呢? 過去節目中,我們曾經介紹過世界各國的繪本作品,兒童讀物一直存在著「異國化」的問題,當孩子們開心讀著日本的「野貓軍團」、「屁屁偵探」,台灣的創作者也非常努力想讓作品有機會呈現在孩子眼前。 本集節目將介紹「台灣文學讀本:鄭清文童話繪本系列」,全…
文/張文亮 一八六六年七月二十八日,碧雅翠絲.波特(Helen Beatrix Potter)生於英國倫敦的「波頓花園」(Bolton Gardens),那是有錢人家居住的地方。她的祖先在工業革命時期,從事紡織業,賺進許多財富。她的父親雖然畢業於法律系,但是從未執業,與妻子四處打獵、攝影、旅遊。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