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吃宵夜又怕有罪惡感?遇到這些點心,大作家也一樣失守……
編譯/白之衡
從事創意工作的人大概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創作到半夜的時候突然飢餓難耐,你雖然想讓自己專心在眼前的工作上,但飢餓感太強烈,無論如何必須吃點什麼才能讓自己冷靜下來。
千萬別擔心是自己定性不夠,因為就算是經典作家也跟你一樣貪嘴。
烹飪與廚藝網站 The Kitchn 在七月推出一個有趣的企劃「作家餐桌」,在這個月內連續發表 20 篇「作家會在午夜吃什麼點心」的系列文章,包含已故的經典作家與當代暢銷作家。
不過當然了,「由於我們無法真的實際詢問那些已故作家夜半寫作時分飢餓襲身時都吃些什麼,」因此 The Kitchn 在序文裡聲明,「我們只好在此分享他們過世後留下的文字與點心選擇了──答案可能會讓你很驚訝喔。」
比方系列文章介紹的第一篇,是創作《草葉集》(Leaves of Grass)的美國代表性詩人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文中提到,惠特曼住在紐澤西肯頓(Camden)的人生最後時光有些窮困潦倒,不過儘管偶爾外表看起來喜怒無常,但一直到過世前大抵都很開朗,「這可能跟他午夜喜歡來點碳水化合物有關。」
惠特曼在賈斯汀.卡普蘭(Justin Kaplan)所撰的傳記中被形容為「200 磅重,六呎高,大手大腳…美國人長相混合野鷹一般的異國外貌。喜歡蕎麥粉做的蛋糕、牛排、牡蠣和濃咖啡。」
而在 The Kitchn 的文章中,這個擁有大胃口的高大男人,喜歡在午夜「來幾片重口味蛋糕(rich cake)」,重口味蛋糕泛指高奶油、高糖分、高甜度蛋糕(例如布朗尼),似乎也頗合惠特曼在卡普蘭筆下的大食客形象。
再來,提到法國存在主義與女性主義經典人物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The Kitchn 說她的寫作本身經常就充滿食物意象,比方《一個乖女孩的回憶錄》(Memoirs of a Dutiful Daughter,暫譯)開頭寫到紐約旅行:「在我成年之後,我總想要啃啃繁盛的杏仁樹,大咬夕陽下的彩虹牛軋糖。在紐約的夜空下,霓虹號誌猶如巨大的甜點,讓我感到挫折。」
挫折是因為想吃卻不能吃嗎?這點我們不知道。不過 The Kitchn 繼續舉證,波娃確實很喜歡一邊大吃一邊高談闊論,比方二戰剛爆發期間,她就經常前往位於巴黎的 Rotonde 咖啡館,一邊與人說故事,一邊大啖法式內臟香腸(Andouillette)。
因此 The Kitchn 從各式文本中推得,屬於西蒙.波娃的午夜點心即是法式內臟香腸。
我們再把時間拉回現代。創作出暢銷小說《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的蘿倫.薇絲柏格(Lauren Weisberger)又喜歡吃什麼呢?
在 The Kitchn 的訪談下,她給出這樣的答案:「每當我需要在深夜來點動能的時候,我先生就會用一種複雜的手法做出爆米花來,這個手法需要用到火爐、計時表,還有兩種『開胃菜』果仁。這道料理超級健康──他只用了一點橄欖油──我吃了之後感覺很好,直到我再也受不了,慢慢而毅然地從書桌摸回廚房,抓起大把奶油和足量的鹽巴醃肉。由於這一頓宵夜的開頭少鹽又少油,在我家裡這仍然可以算做是『健康點心』。」
看來談到吃的,即使是大作家也有許多不得不和自己妥協的地方。你呢?你創作到夜半感到燈枯油盡時又會選擇吃什麼呢?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回到原站看看還有哪些點心會讓作家夜半失守喔~
一起用食物療(ㄉㄨㄛˋ)癒(ㄌㄨㄛˋ)吧!
資料來源:The Kitchn 1 、The Kitchn 2 、The Kitchn 3、 The Kitchn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