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不懂對平凡生活表達敬意,就終難擺脫生命中的哀愁
Photo Credit: Unsplash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不懂對平凡生活表達敬意,就終難擺脫生命中的哀愁

偶一為之的看畫展,往往被人視為是附庸風雅的朝聖行為,特別是所謂名畫展更是難脫罪名。但這種心緒依然格外值得珍惜,就如同堕落日久的信徒,偶爾懷著救贖的心情上教堂一樣,這至少表示,我們依然看重,藝術或宗教在我們生命中的價值。

藝術和文學之所以能感動我們,那是它喚起了我們某種深藏內心的情感,而這些情感是因人而異的。《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三十週年大展》六十九件大師名作,觀者人人自有所得;而感動我的,是米勒的《牧羊女與羊群》。

《牧羊女與羊群》畫面的寧靜感,不由地讓觀看者深吸一口氣,彷彿日常紛擾的思緒,都得以隨即平靜下來。

戴著紅帽,披著羊毛短斗篷的牧羊女,低著頭打毛線。遠處是一片蕭瑟、單調、暗沉的曠野。所幸,地平線上方的夕陽,雖然被一片灰雲遮掩,但灑落的金黃光點卻讓這淡淡的哀愁,瞬間籠上聖潔的光芒,連腳邊散布的小花,也頓時可愛起來。

米勒的畫作中,聖潔的光影與肅穆的色調,往往給我一種古老的錯覺,以為他筆下的景物是神權崩解後的文藝復興時代(約十四至十六世紀)。其實, 米勒生於1814年,《牧羊女與羊群》完成於1864 年,那時第一次工業革命已近尾聲,始於1870年、以電力、內燃機和煉鋼技術為驅動力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然蓄勢待發。

那是一個馬克思(1818~1883)所鬥爭的世界,但米勒和他同時代的畫家高更、梵谷等人,帶人們遠離了吵雜的工廠、惡臭的河水、污濁的空氣,以及窮人貧病流離的街頭,重尋人類勞動的人性面;而米勒的畫作,則更把勞動推升到一種近似聖潔的地位

其實,就個人而言,每個時代都有其既輝煌又悲慘的面向,今日的勞動者也許工作環境不似以往惡劣,所得分配不像以往遭到嚴重的剝削,同時也受到更多勞動法規的保障;然而,我們對工作的深沉無意義感、對生存狀態的疏離感,卻未獲稍解

如今,我們也許依然如羊群般,在基層靜默而本份地勞動著;也許像牧羊犬般,心無旁騖地盡忠擔任管理工作;又或如牧羊女一樣,必須另兼一份工才能勉強養家。

生活從來不易,一百五十年後,米勒也許依然提醒著我們:如果我們不懂得對平凡的生活表達敬意,並給予尊嚴,那生命中的哀愁,終將難以擺脫。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所以藝術究竟是怎麼回事?:

  1. 藝術等於熱情加上方程式──波赫士與鑽石短篇書單
  2. 【裴凡強的人我生活】藝術塑像、雷射雕刻,和滿滿的觀光人潮──戰鬥民族的墓仔埔
  3. 一場爆衝的拍賣會,讓藝術家變成明星,展覽變成活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