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青鳥】鼻笛大師,你能吹蔡依林的歌嗎?
Photo Credit: 周佳諭

【評書青鳥】鼻笛大師,你能吹蔡依林的歌嗎?

文/周佳諭

南國青鳥書店的屏東學講座,第三場邀請國家重要藝術「雙管鼻笛」保存者排灣族謝水能、國立屏東大學音樂系系主任連憲升、民族音樂學者周明傑博士、小號演奏家劉郁君及現就讀音樂系的學生陳吉莧對談。

周明傑指出,現代的排灣族歌謠因為時代變遷,歌詞創作已被今日社會貼上許多標籤,他期盼藉此講座,使更多人理解傳統歌謠背後的意義。周明傑描述「大武山的呼喚」的意思是:小米梗拿去燒,竄出的煙裊裊升起,就跟閩南人拿香一樣,煙指的是通往神的道路或神下來的道路,就是我們所謂的呼喚。

曾有幾位小朋友一見鼻笛大師便問:「鼻笛大師,你能吹蔡依林的歌嗎?」──講座聽眾聽周明傑講到這事,不禁捧腹大笑。周明傑補充:「聽鼻笛之前不要假設它能吹什麼。它就是它,就是彎來彎去的旋律,是一種美學的展現,用同一種骨幹去做編織的樂曲,概念與歌謠相似。」

連憲升提及作曲美學時說:「本次的譜曲以傳統曲進行改編,而非純創作。當然,我也希望未來用上管弦樂和樂器的調配,這主要看作曲家想如何加工。」傳統音樂旋律自然真實,像鳥立於枝條上的啾啾鳴叫與清澈的小溪聲,要如何採集這些優美的音樂?幾位講者都強調要重視田野調查,更強調科學會抑制創造性,因此時常叮囑學生們別過度依賴五線譜,而是自然記住旋律,才能表達出傳統音樂的真實樣貌;又或者在過程中創造不同的聲音,期許以非科學的方式呈現給聽眾。

連憲升指出,要以音符要模擬雙管鼻笛的音律並不容易,加上美學的「陌生化」,聽眾可能更不能接受傳統音樂,所以對於一首傳統樂曲能否普及,取決於創作者對觀眾的態度、沒有一定的答案。連憲升強調「藝術」從「手藝」出發,例如鼻笛大師會自己製作自己演奏用的鼻笛,也歡迎聽眾去參觀鼻笛製作現場。

在講座結尾,有位聽眾分享:「這次聽完鼻笛演奏,感動再度被燃起。原住民十六族有各種樂器,每項樂器的演奏聲線都是立體、有生命的音樂。另外在北部,音樂過於現代化,傳統音樂發揮的空間受到侷限。」屏東能夠保存純粹的傳統音樂,十分難能可貴。

另一位聽眾分享:「聽到鼻笛聲響起,喚起了我兒時在部落的回憶,更想把小提琴刻上百步蛇圖騰,搭配我們部落的優美樂器聲,展現出重要的文化深度,可以見得像詩人那樣,如此以來就是歌劇了!臺灣南北差異巨大,要是能挑戰西洋樂器和民俗樂器融合,更加能展現出音樂的生命力。」最後,他感歎:「西洋樂器與民族樂器交織真是讓人充滿期待!」

面對世代變遷,除了專業人士盡全力保留傳統文化特色,政府也在2008年將排灣族口笛與鼻笛列為我國第一個具文化資產身分的原住民傳統藝術。如果大家在忙碌生活中能找到與自身不謀而合的傳統樂章,也透過傾聽最原始聲響,回歸大自然、回歸初心,且不斷傳承下去,我們的文化歷史將更具深度。

屏東學系列講座04:「哲學與地方學的關聯:以屏東學為例」

屏東學第四場講座,在接近溽暑的六月,我們來談談地方和哲學可以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哲學教育在台灣也逐漸被重視,其他縣市有哲學星期五、現今台灣也有高中哲學讀本,在屏東能不能有一個屬於屏東自己的哲學星期五呢?

南國青鳥在這一場講座中邀請你來與講者一同思考以及對話,藉由哲學進而思辨屏東未來可行的發展!

報名網址

講座時間:

日期:2019/6/14(五)
時間:19:00~20:30
講者:賀瑞麟(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文化創意學系教授)
地點:南國青鳥書店/屏東市中山路61號(孫立人將軍行館)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你不知道的國境之南:

  1. 【評書青鳥】當年台灣西部最後一個抗日家庭──小說家挖掘你不知道的屏東
  2. 【評書青鳥】理解自己雙腳所踩踏的土地,才能走向國際
  3. 【評書青鳥】以文學作為養分,植成名為「屏東」的樹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