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感壓抑、堅強卻又脆弱無依——《正常人》描繪的千禧世代日常心事
編譯/愛麗絲
愛爾蘭作家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撰寫的小說《正常人》(Normal People),因細膩刻畫千禧世代情感糾結、敏感心事,甫出版即登上美國銷售排行榜,在出版四週內銷售近六萬四千冊精裝版書籍,原著改編同名影集《正常人》播出後亦掀起狂潮,本年度的TV Choice雜誌票選獎( TV Choice Awards)入圍名單中,《正常人》除了被提名為最佳新戲劇獎(Best New Drama),飾演男女主角 Connell Waldron(康諾)與Marianne Sheridan(梅黎安)的保羅.麥斯卡爾(Paul Mescal)與黛西.艾德加.瓊斯(Daisy Edgar-Jones)更雙雙入圍最佳男女主角。
《正常人》裡,家境富裕卻受暴力對待、在校內被當異端冷待的女主角梅黎安(Marianne),與出身貧困,卻是校園裡風雲人物的男主角康諾(Connell),在愛爾蘭西部斯萊戈(Sligo)的虛構小鎮卡瑞克雷(Carricklea)裡,高中的最後一年,他們承接起彼此的情感的起伏無依,敘述視角流暢地在主角兩者之間轉換,故事也隨著他們前往都柏林的三一學院就讀大學接續下去。
如果你想了解在愛爾蘭鄉村成長的經歷,《正常人》的前兩集是很值得的投資。我想我也愛上梅黎安了。——奈爾.霍蘭(Nial Horan)
《正常人》改編影集自4月下旬播出以來備受青睞,前一世代(One Direction)愛爾蘭裔成員奈爾.霍蘭(Nial Horan),在Twitter上的發文像是背書般,更有不少名人紛紛公開表達自己對這部影集的喜愛。包含《追殺夏娃》中飾演女殺手薇拉內爾(Villanelle)的茱蒂.康默(Jodie Comer)、英國名嘴主持人詹姆斯.柯登(James Corden)、與凱蒂.佩芮(Katy Perry)等。
此外,不少英國媒體如《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獨立報》(The Independent)、《泰晤士報》(The Times)、《廣播時報》(Radio Times)等也給予高度評價。《泰唔士報》的卡洛.米利(Carol Midgley)在影評文章中寫道,自己並不是《正常人》原著的粉絲「我年紀太大了,已經記不清身為一位害羞、喜怒無常青少年的感覺,我只是位喜怒無常的長輩。」但在看完影集後,她認為「這是少數影集替原著增色的美麗作品,生動捕捉了主角間青少年性關係的熱情、淒美與魅力。」而《廣播時報》(Radio Times)的艾莉諾.布萊.格里菲思(Eleanor Bley Griffiths)則像許多原著讀者一般,起初擔憂著「改編影集能夠好好地捕捉我對原著喜愛之處嗎?」幸運的是,答案是肯定的。「改編影集的成功,部分可能得歸功於魯尼和編劇愛麗絲.比爾奇(Alice Birch)共同撰寫劇本,」格里菲思寫道。
「最困難的是,用角色們的外在行為顯現他的內心狀態。《正常人》從某種角度來說,是描述主角內外在差異的故事,我們必須找到新的方式、戲劇化地呈現。」魯尼在專訪裡談及挑戰之處,也認為共同撰寫劇本的愛麗絲.比爾奇(Alice Birch)對此給予極大幫助。
莎莉.魯尼(Sally Rooney)是出生於1991年的千禧世代,曾在2013年獲得歐洲大學辯論錦標賽最佳辯手的獎項,而辯論時使用的語言藝術,似乎也在她的小說中派上用場。《正常人》裡使用白描筆法撰寫背景故事、緊湊節奏加上如喜劇般的反詰語氣,使這部令人心碎的戀愛故事,成為2019年備受推崇的千禧世代小說。
相較於戰後嬰兒潮出生的父母世代,公眾媒體似乎較少著墨探討千禧世代——他們對傳統定義的成功嗤之以鼻、渴望以馬克思主義重新做財富分配、不齒卻又會利用各種特權、創建專屬這個世代的審美意識、嫉妒對他們而言不是恨意,反而是一種祝賀的表達形式。
相較於羅曼史,他們更信任彼此羈絆的關係,儘管這樣的關係可能不盡完美。千禧世代具有強烈的邊界意識,未經同意下任何人都不得碰觸,但若經允許,即便是陌生人也可能與之產生連結。這不是一個真正反主流文化的世代——他們習慣的社群平台,不也像另一種形式的手寫卡片?自殘、準自殺行為等悄無聲息地入侵,因為他們憂慮著乏味、冗長的人生。
千禧世代仔細解讀行為、文字、權威代表中的謬誤,並衍生出迷因文化。《哈利波特》是他們的心靈慰藉(直至JK羅琳因跨性別意識的發言成為箭靶),因為在《哈利波特》裡,給予千禧世代美好的想像——人人都擁有超能力,只待發掘。
《正常人》描述的是這樣小心翼翼、壓抑敏感、堅毅卻又脆弱異常的千禧世代的日常,飾演男女主角的保羅.麥斯卡爾(Paul Mescal)與黛西.艾德加.瓊斯 (Daisy Edgar-Jones) 不約而同在專訪裡提及,這是一部與日常經驗息息相關的作品,描寫面臨人生轉捩點的時刻——也許就發生在臥室、或者校園裡的走廊上。譬如墜入愛河、成長,是這樣伸手可及的平凡點滴,也是幾乎所有人都能共感的故事。而作者魯尼並不認為作品有任何希望給予讀者的道德意義,「如果這些角色令人信服,那也許表示兩人間存在某種關係是可能的,但僅此而已。」
魯尼筆下極為日常的生活經驗,如實成為千禧世代的縮影。《正常人》改編影集的成功,讓魯尼將首本出道作《聊天紀錄》(暫譯,原名為Conversation With Friends)也交由BBC改編影集。《聊天紀錄》描寫二十一歲的大學生法蘭西絲(Frances)與前女友芭比(Bobbi)一起在都柏林表演口述藝術,記者梅莉莎(Melissa)驚艷於法蘭西絲的才華, 而法蘭西絲儘管理智上不允許,卻無可救藥地被梅麗莎高大英俊的丈夫所吸引。改編影集預計和原著相同,分為十二集,同樣由《正常人》導演藍尼.亞伯漢森(Lenny Abrahamson)執導、愛麗絲.比爾奇(Alice Birch)主要執筆撰寫劇本、並由艾德.吉尼(Ed Guiney)擔任共同製作人。
藉由出道作影劇改編,現年二十九歲的魯尼,將再次以筆鋒直指人心,刻畫屬於千禧世代的多元樣貌。
資料來源:
- 10 Fascinating Facts About Normal People
- TV Choice Awards nominations revealed – Normal People leads the pack
- Normal People: When book adaptations go right
- The Balletic Millennial Bedtimes of ‘Normal People’
- The highly anticipated adaptation of Sally Rooney’s literary phenomenon–Interview with Sally Rooney
- The highly anticipated adaptation of Sally Rooney’s literary phenomenon–Interview with Daisy Edgar-Jones
- The highly anticipated adaptation of Sally Rooney’s literary phenomenon–Interview with Paul Mescal
- Normal People writer Sally Rooney returning to BBC with a new adaptation of her work
延伸閱讀:
- 「我不知道我為什麼就不能像正常人一樣。」
- 他可以贏得梅黎安的尊敬,另一面,在學校裡仍是大家喜愛的正常人
- 千禧世代不愛讀書?那倒未必!
- 有些人認為愛情和欲望是不可分的,但對許多人來說,親密的情感卻阻礙情欲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