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畫的就是當下最在乎的。」——專訪《1+1+1》作者BLUE藍聖傑
文/愛麗絲
「其實都是一些簡單的東西,炒飯、蛋包飯啊水餃之類的;」藍聖傑自己並不特別看重吃食,不過為了兒子,仍然拿起鍋鏟,「五歲的兒子會貼心地稱讚好吃,我心想,哎,你又不知道真正的好吃是什麼──但聽到還是開心的。」雖然並不看重吃食,但藍聖傑自認挑食,「香菇很像水蛭啊,而且很臭,那是長在腐敗東西上的,大家怎麼會說香呢?還有蛤蜊啊,很像鼻涕。這我自己的怪癖啦,可能是想像力太好;」但在孩子面前,爸爸是什麼都敢吃的,「因為我選食材的時候篩過一輪了嘛!」
身為一個早早就展露頭角的專業繪者,說起兒子,藍聖傑展現出自己的另一項專業──「父親」。「要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啊,爸爸是孩子的天,不管你撐不撐得住,都要幫他硬撐起一片天。」
藍聖傑是家中長孫,小時候調皮得很,那時幫他撐起一片天的,除了爸媽,還有同住的阿嬤。「每天被爸爸修理啊,我都直接躲去阿嬤房間把門鎖起來,」在電子琴裡灌水、在汽車排氣管裡點沖天炮,彷彿許多男孩童年的必經之路,藍聖傑在傳統時代的打罵教育裡磕磕碰碰地成長。但打罵歸打罵,藍聖傑的父母倒也讓他適性發展。「我小學五年級就開始想當畫家,後來唸廣告設計科,其實搞不清楚那是美工科還是什麼,就是覺得自己喜歡畫畫。」
打通繪畫的任督二脈
藍聖傑投入大量時間練習畫畫。「像韓國大師金政基說的,透視技法大約需要花十年去體會,」除了廣告設計科的課堂內容,藍聖傑也到畫室從臨摹靜物、石膏像的基本功開始揣摩、累積。事實證明,藍聖傑具備繪畫天分,十九歲時,他就已經登上《dpi 設計插畫誌》的封面,封面報導加上受訪內容,一共佔了十六頁。「我那時年紀還很輕,根本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講,最後就公布了自己的繪圖步驟,那時候我都用比較重的顏色,大家還以為我是個老先生。」後來從年齡相仿的插畫家口中,藍聖傑才得知當時雜誌出版後,自己的繪圖流程被其他插畫家當成參考書。「可能是打通了任督二脈吧,我在畫畫裡找到成就感和存在感,」一直以來,藍聖傑將畫畫作為表達情緒的媒介,用畫筆引起讀者共鳴。從傳統方式到電腦繪圖,從女體描繪到如今的育兒插畫,藍聖傑的靈感取材自生活,「我畫的就是當下最在乎的。」
身為單親爸爸的藍聖傑,最在乎的,自然是五歲的兒子。
扮演兒子的阿基米德

「我想每個爸媽一定都是無微不至,照顧到心力交瘁,」害怕兒子受傷、擔心自己生病,藍聖傑卻仍想在緊迫盯人與兒子的獨立自由間取得平衡。「不管是我、兒子,或是在故事裡虛構出來的角色,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互相陪伴彼此一段時間,所以書名才取《1+1+1》。」在新繪本《1+1+1》裡,藍聖傑從和兒子搬新家畫起,教養、衝突、自責、相遇、成長,虛實交錯的故事,將父子相處的記憶濃縮成紙上扉頁。
「大人能影響小孩子的不多,但待人處事,小孩都看在眼裡、直接學習,」藍聖傑曾坦言自己過往是不懂拒絕、不願發怒的濫好人,「很怕他長大個性跟我一樣,我希望他可以活得自在一點。」
第一次當爸爸的藍聖傑,在教養過程裡和兒子一起摸索、成長,不擅長讀書的他試圖從閱讀裡找答案。「我有閱讀障礙,小時候被老師點名唸課文就很痛苦、很丟臉,但現在找到適合的方法了,」透過在繪畫過程一邊聽書、線上課程,他接觸許多教養、心理學書籍,並試著將理論套用在孩子身上,為了回答兒子的提問,藍聖傑著手理解更多不同範疇的知識,「像他上次問我『錢的意義是什麼?』我就能告訴他錢在經濟學、社會學上的意義。」
除了是參考資料來源,藍聖傑也將閱讀帶入日常教育裡,在唸書給兒子聽時,透過讓兒子自己講述故事、雙向互動、反饋的形式,培養兒子的自發性與主動思考,「扮演不了別人的阿基米德,但我扮演兒子的阿基米德應該還行啦,讓他可以感受到靈光乍現的尤里卡(Eureka)時刻。」
超好吃的餅乾
藍聖傑和兒子相處的每一刻,也像當初阿基米德跳出浴盆,光著身子嚷嚷「我發現了!(Eureka)」的尤里卡時刻,是值得珍藏的靈光乍現。
一次兒子放學回家,眼睛閃閃發亮地從書包拿出乖乖的玉米濃湯棒,告訴藍聖傑這是「超好吃的餅乾」,一定要他嚐嚐。「我那時候心想,拜託我什麼餅乾沒吃過?但他有這個心,我吃了還真覺得很好吃,」就像多數父母親以各種形式記錄孩子的童真,藍聖傑也偷偷錄下近期兒子看恐怖卡通的畏懼樣貌,「我覺得好可愛趕快偷錄起來,也怕他以後長大不給我拍了。」

隨時間推移,現年五歲的兒子無可避免地逐漸成長,除了一般父母採用的影像形式,藍聖傑用畫筆,將這段不可逆的時光繪成雋永記憶。父子間歡快、賭氣、溫馨的一幕幕,都是藍聖傑的靈感來源,他筆下封存的父子記憶,是兩人重疊交會的人生,不但是平凡但美麗的片刻,也透過藍聖傑的繪畫技巧,化成能夠與更多讀者串連情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