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產隊友》就定位,幫助產婦相信自己,妳可以成為很好的母親——專訪萬美麗助產師
文/愛麗絲
「女人在整個產程其實是很孤單的,我想陪伴、幫助她們相信自己、成為母親,」萬美麗助產師畢業於德育護專,具備三十四年護理師年資,但長年在醫院工作的經驗,卻逐漸讓她感到偏離初衷,「在執業過程中,發現有很多待突破的瓶頸,太多醫療爭議、糾紛、抱怨,花掉大多數的時間,沒辦法和我『服務病人』的初衷有所連結。」
萬美麗想再次回歸本心,興起進修的念頭,花了近三年時間,於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研究所畢業後,獨力開設貝斯特助產所,「如果自己執業的話,可以提供產婦更完整、一對一的照顧,」包含產前中後的教育、照護與訪視,萬美麗讓每一位準媽媽與身邊的生產隊友都做足準備,迎接寶寶誕生。
產前教育初期,萬美麗首要確認產婦及周遭親友對懷孕的態度,「不是每個人的懷孕都可以說恭喜的,」殷切期盼、意外懷孕、奉子成婚,每一位產婦的狀況因人而異,但萬美麗的態度始終如一,「從我們的角度,當然希望每個胎兒都備受期待。其實最好的狀況是,女人準備好了再懷孕,而不是懷孕了才準備面對生產,」透過教學、討論,萬美麗一次次提升個案對生產的理解、信心準備與親友支持程度。畢竟生產從來不該是產婦獨自面對的恐懼挑戰,而是與生產隊友齊力,在萬全準備下,一場迎接寶寶誕生的親密派對。
充足準備、參與決策的賦權生產
「在我們的文化裡,從來沒有教我們認識自己的身體,長年來產婦都是恐懼、慌亂的,生產時就是把自己的身體交給醫院處置。因為相關知識不夠,根本沒辦法判斷什麼時候的醫療介入是為了什麼目的?能不能拒絕?接受之後可能有什麼風險?」科技發展降低了母嬰死亡率,卻也將我們習慣的正常生產幾乎標準化,成為產婦不需參與任何決策,時間到了就去醫院的生產模式。
事實上,透過完整的產前教育,產婦們就能做好成為母親的準備,在生產上擁有自主權。不同於醫院受限於時間、人力的匆促安排,萬美麗規畫八小時的產前教育,提供產婦更完整的教學、諮詢,設立在社區場域的助產所,也提供產婦就近選擇,成為醫院之外的補強。「十次常規產檢還是需要在醫院進行,但我希望可以給產婦足夠的知識,讓她們理解自己的身體,賦權生產。」
在萬美麗的助產所裡,除了不少相關教學書籍,還常備著《生產隊友》原文書,提供外籍伴侶作為新手爸媽的參考指南。一次個案生產完後,認為該書實在是必備秘笈,便協力取得中文授權、翻譯出版,希望讓更多待產家庭準備好,不論是丈夫、親人、朋友,都能成為產婦最可靠的生產隊友。
《生產隊友》書中鉅細靡遺地說明各種生產狀況,讓產婦與生產隊友能在事前溝通、調整心態,確切認知自己的功能角色;在如馬拉松般的分娩階段,生產隊友與產婦須具備的生理知識、生產隊友能採用的安撫手法、姿勢、情緒支持,以及分娩後期可能出現的併發症、產前可和產婦共同評估的止痛偏好量表、各止痛藥物使用的時機與作用;產後的生理、心理調適及育兒哺乳相關知識等,都能在書中找到解答。譬如教導產婦分辨疼痛與折磨的差異:
很多人告訴我們,他們對產痛最擔心的是自己會承受不住,覺得無助又不聽使喚。他們擔心疼痛會超出忍耐極限,讓他們出醜。這是一種對折磨的恐懼,如果他們帶著這種恐懼分娩,恐懼會擴大疼痛,他們就可能像自己擔心的那樣備受煎熬,這些孕者沒有自信能駕馭產痛,不明白產痛未必會導致折磨。
「我會說,我們就是和疼痛一起工作,」疼痛,也許是生產過程中最令產婦恐懼的部分,而萬美麗對疼痛的看法,與《生產隊友》書中所寫不謀而合,「當產婦認知到每一次的產痛,都是讓寶寶往產道推進,就會明白一切都是有意義的,那並不是折磨,」因為足夠理解,讓產婦能突破重重難關,「助產師就是一次次去證明,女人可以,妳可以,妳有能力生下孩子、育兒、成為一位母親。」萬美麗也碰過幾位產婦,在她抵達前就已生產完成,「其實做好準備,就知道怎麼判斷產兆、姿勢怎麼擺、如何保護胎兒、順利生產。」不再是被動接收醫院指令及處置,產婦也能參與決策、賦予生產經驗獨一無二的意義。
如今在台灣,根據統計,107年助產師接生率約0.07%,微幅佔比說明在現行體制外的助產師,並不是廣為人知的存在。「其實不只有想要居家生產的人可以來找我們,我們是希望能補足現行醫院編制不足的部分,」萬美麗坦言,希望未來產師能被納入醫院編制中,提供產婦更完整的教育與陪伴。
沒有完美母親,但妳已經是夠好的母親
「我會在她們最脆弱的時候看到她們,」助產師的角色,除了知識教育,也是情緒支持。萬美麗曾為了個案,自預產期到實際生產往返宜蘭台北十趟,「因為在那個當下,她就是需要你來,」舟車勞頓讓人疲憊,但助產師的親身陪伴,像個案的定心丸般不可或缺。
在每樁個案上,萬美麗看見的更不只是懷孕與生產,而是見證著女人成為母親,「我看見的是產婦和她周遭的人,在整個過程中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從懷胎初期的擔憂恐懼、逐漸相信自己、到寶寶出生,所有母親的生命走向不同階段,原有的社交、生活作息都將被育兒全盤改變,「夫妻雙方會情緒低落、委屈、焦慮都是正常的,我們會幫助個案與身邊的人,順應生產後的改變,」持續關心、聆聽與陪伴,並讓夫妻雙方學會從容、自信地與新生命帶來的改變共處,是助產師於個案產後扮演的關鍵角色。
「我會告訴她們,沒有完美的母親,但妳已經是夠好的母親了,」懷胎十月,不是孩子呱呱落地後就結束的期間限定,而是備受期待的含苞待放。萬全準備下,與新生命共同展開的體驗或許無從比較,但終將找到最適合彼此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