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店不是拿來糾結自己的,我是享受書店帶給我的美好。」——專訪焙思書房店長唐曼凌
文/愛麗絲
鄰近桃園文華國小及幼稚園的巷弄綠蔭間,推開玻璃門,滿面書牆映入眼簾,襯著撲鼻而來的烘焙香氣,這是在桃園經營三年的獨立書店——焙思書房。除了閱讀,讀者能在這裡點杯咖啡、蛋糕,享受靜謐的午後時光。
這樣閒適自在的氛圍,其實和店長唐曼凌過去的職場環境有極大反差。
唐曼凌過去曾在資訊產業待了二十幾年,後因工作壓力過大,一度暈眩症、憂鬱症纏身,「我記得那是十月天,其實不冷,可是我就在女兒牆旁發抖、哭個不停,」只差一步,唐曼凌可能從人生裡墜跌,但在最後關頭,她彷彿聽見當年因病早逝的父親在耳畔低語,「我想活都活不了,妳為什麼要死呢?」從生死關頭抽身,唐曼凌回歸現實,正視自己的身心狀態,縝密規劃七年後,離開久待多年的環境,賣了房子,離開台北,落腳桃園。
「我那時候就在想,有什麼是我從年輕就很喜歡、一直沒有忘記的?」從緊湊繁忙的日常抽離,像翻開人生全新扉頁,唐曼凌終有時間靜下來思考,傾聽內心,而她最先想起的,是從未在人生裡缺席的閱讀及烘焙。
閱讀與烘焙,從未缺席
「小時候我們家是沒有玩具的,唯一的娛樂就是書,其實任何一張出版品,我都可以看得津津有味。」從小父親訂閱全年《讀者文摘》及《中國文選》雜誌,培養起唐曼凌從未間斷的閱讀習慣,「以前公司附近有一間三民書局,壓力大的時候,我就會到裡頭翻翻書,午休時間短暫的閱讀,好像就能幫我充好電、讓我繼續去打仗,」書架間的小板凳,像唐曼凌的避風港,讓她在字裡行間得以稍作喘息。
而唐曼凌對烘焙的記憶,則與母親相關。「我每次都會講這個故事,我媽老是叫我不要再講啦,」唐曼凌從小家住金門、經營鋁門窗事業,一次母親突發奇想,將攪拌棒綁在沖床機上,借力使力、打發蛋白、做出蓬鬆柔軟的戚風蛋糕,「只是那個蛋糕裡是有鋁屑的。」唐曼凌笑談自己對烘焙的第一印象,是她和母親的共有記憶,隱隱領她走上烘焙道路。
剛搬家的日子裡,唐曼凌為填補空白時間,至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上課,「我想說做吃的一定不會餓死嘛!」二十週的課程絕不僅是興趣,而是扎實訓練。唐曼凌曾一度打算,和烘焙課同學攜手開甜點店,期間也曾因緣際會,至家附近的南崁小書店打工,一路輾轉,成就現在的焙思書房。「現在店裡的營收,烘焙產品和書籍各佔一半,」如今書店內後方工作區,共有四台烤箱、多台攪拌器等專業設備,不難看出店內烘焙及閱讀佔有同等份量,更幾乎成為唐曼凌的日常。
「不文青的書店」,把讀者當朋友真心相待
「烘焙和閱讀,都是和自己相處的時光。」兩項興趣的結合,成為第二人生的開端,如今唐曼凌一天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待在書店,「如果不是自己喜歡的空間,是沒辦法久待的啊!」對唐曼凌來說,經營書店不是什麼遠大志向、文化抱負的實踐,而是打造一個自己也喜歡的空間,讓所有人都能在當中自在共處。
唐曼凌直言從不認為自己開書店,就肩負文化傳承等重責大任,「我也不可能看過每一本書,沒有那麼大的使命感啦,」笑稱自己在開店第一天,就在書店門口的小黑板寫下「不文青的書店」,從不把崇高神聖的使命感加諸在自己身上,而是踏實認真地過日子。「可能是因為我沒什麼使命感,才每天都很快樂吧,畢竟對我來說,任重不見得可以道遠嘛!」少了可能壓垮人心的沈重負擔,唐曼凌與焙思書房,都顯得自在從容。「開店不是拿來糾結自己的,我是享受書店帶給我的美好。」
過往任職產品經理、通路行銷的經歷,讓唐曼凌相當理解消費者心理,少了許多糾結。「我們的新書一律八折,我知道這對進書價七折的獨立書店來說,會比較辛苦,但對許多重度閱讀者來說,折扣是真的有差。」深知許多讀者會到書店翻書、拍照、上網比價,最後卻不一定在原書店購買。「但我覺得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我們自己有時也會這樣比價不是嗎?」唐曼凌真誠坦率的換位思考,讓她與讀者建立起相處默契。
「我們這邊有很多購書力驚人的地方媽媽,會揪團購拿到和我進書一樣的折扣,但她們也會來書店消費、聽我推書、帶孩子參加讀書會。我看到哪些通路售價比較便宜,會告訴老讀者、讓他們自由選擇。我不要讀者為了支持我,有金錢上的損失,除非他們自己認為沒關係,這就是我們的相處之道。」唐曼凌與讀者間的互動,彷彿脱去商業模式、營利壓力的包袱,「讀者幾乎都喊我曼凌姐,甚至有人說我這邊比她自己的娘家更像娘家,」唐曼凌將讀者當作自己的朋友,真心相待,「如果朋友來家裡,你當然是把身上所有好東西都拿出來分享,不是嗎?」
依循這樣的理念,唐曼凌的選書也像替朋友準備一份禮物的心意,清楚記得店裡每一位讀者的偏好、生活、心情狀況,總量身訂做般,推薦最適合他們的書籍。「替店裡選書的時候,我會想到那個誰的小孩正好是這個年紀、誰最近剛好碰上類似的困難、誰近期想換工作……」讀者的人生在焙思書房與唐曼凌交會,像火柴輕擦過後綻放的光亮,成為彼此生命裡持續點燃的微光。
推廣閱讀,對台灣書市依舊樂觀
「每個讀者走進書店的樣子,我都歷歷在目。」經營書店像打開五感,唐曼凌坦言過往職場的二十多年怎麼過的,她腦海一片空白,「可是在這裡,每一天都過得清清楚楚的。」唐曼凌說,書店裡每本書、每位讀者都有自己的靈魂與故事,在焙思書房裡彼此陪伴的時光,因為細膩感受成為雋永記憶,而非隨指縫溜走的空白。從經營書店及閱讀時光裡,唐曼凌拾回自我,「我真正驕傲的是,沒人比我更了解我自己,而當你真正了解自己,就能無懼、無憾地活著。」
面對台灣書市,唐曼凌依舊保持樂觀,「不管你的閱讀偏好、習慣是什麼,都沒有高下之分,對我來說每個月閱讀一本書、或花一年讀一本書,這都是有在閱讀的人啊!願意讀好書的人並不少,我們要讓讀者與適合他的書相遇。」除了讓讀者遇見生命中的那一本書,唐曼凌認為開書店的宗旨,是推廣閱讀,眼見電子書、有聲書蓬勃發展,以不同載體存在的書籍,在唐曼凌眼中,都能讓閱讀用更多形式走進讀者日常,也都是推廣閱讀的另一種可能。「只要推廣閱讀,作者就能活下去,我也希望能讓下一代有更多人願意寫作。」唐曼凌特別重視本土作家,「因為你必須透過故事連結,才會對台灣這塊土地產生感情。」
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雙十一六六折事件,焙思書房也在獨立書店歇業響應行列之中,「我相信這個活動的策劃者,肯定不是刻意這樣做的,但它是個『不經意』的行銷活動,我們被踩到了就必須要喊痛,下次對方才知道不能這麼做,」過往也從事通路行銷,唐曼凌深知其中辛苦,而必要時刻,仍須站出來替自己所支持的價值發聲。
知道自己是會被記得的,這種感覺無比珍貴
翻開手邊的《風之電話亭》與《PIERRE HERME超完美巧克力》,唐曼凌在零碎片課依舊閱讀著,回想小時候,她曾想過要開租書店,「有錢一點的話,就要開圖書館!」笑談從小的夢想,似乎也在如今的焙思書房裡實現。
「如果我是四、五年前離開的話,大概沒有多少人會記得我吧?但如果我現在離開世界,我知道自己是會被一些人記得的,這種感覺無比珍貴。」一次,唐曼凌在友人的告別式上,有了這樣的體悟。如今,焙思書房已不僅是間在地營運的獨立書店,更是封存著人情與回憶的藏寶箱。在玻璃書櫃旁一角,擺著唐曼凌去秘魯旅行帶回的大藍閃蝶標本、印加布偶和羊駝娃娃,那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旅行,而在這裡,每段記憶都像故事,從文字裡走向更遠的遠方。
經營一間實體書店,絕不只是外表看來的「文青」產業,
在電商網站、各大通路以折扣取勝的策略下,如何吸引讀者上門購書?
一間書店的存在,在讀者日常裡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作為愛書人與書店經營者,他們對出版業的觀察與想像是什麼面貌?「我們閱讀,是想知道自己不孤獨。」在《A.J.的書店人生》裡,島嶼書屋老闆如此說道。在閱讀的世界裡,沒有人是座孤島,因為閱讀,讓我們能同理、靠近更多故事篇章。這次,讓我們一起閱讀獨立書店背後的故事,在推廣閱讀的道路上,有他們同行,我們並不孤單。
👉🏻 所有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合作獨立書店
獨立書店之於世界:
- 奧斯陸獨立書店林立──反映挪威人「小而美」處事哲學
- 從蔦屋書店來台,看世界各地的獨立書店
- 全球出版退縮狂潮中屹立不搖的柏林獨立書店──他們是怎麼辦到的?
- 讀者支援、積極轉型——那些疫情下的獨立書店
- 疫情下的美國獨立書店日六週年:書店互助、作者支援、讀者參與,以及尋找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