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不在遠方而在日常,校園書屋的生活提案——專訪天河書屋創辦者陳巍仁
文/愛麗絲
「小時候我就想要造飛機、飛上天空啊!」現在看來像童言童語,陳巍仁的第一個夢想,卻早透露他對未知世界的好奇。童年時期,父親曾帶陳巍仁參觀中正航空館、新竹內灣線的蒸汽火車,「對我來說,那就像一個文明的象徵。」一切都在陳巍仁心上落下深淺不一的痕跡,形塑出想像未來的其中一種樣貌,而閱讀,則用另一種方式拓展陳巍仁的想像,見到截然不同的世界。
「我記得有次讀了本《國際情報員秘辛》,很好奇地問我爸:『秘辛是誰啊?怎麼整本書都沒看到他出現?』」陳巍仁笑談當年的童言童語,現在想來可愛逗趣。陳巍仁的父母皆是國小教師,在政府開始提倡「以書櫃代替酒櫃」、套書大量直銷的黃金年代,愛閱讀的父親總訂購成套書籍,餵養孩子的年幼靈魂,舉凡《漢聲小百科》、《漢聲中國童話》、《紅樓夢》、《小婦人》等經典作品,都在家中唾手可得。
童年時陳巍仁患有氣喘,發病期間只能待在屋裡靜靜閱讀,但生理限制並不讓他感到可惜,「閱讀好像也不輸給在外跑跳的快樂啊!」國中時,陳巍仁跟著同學完讀原版《紅樓夢》全集,仿若到達他從未想像過的境地,眼看著樓起樓塌,古代富貴人家的奢華如過眼雲煙,終歸塵土。文字與閱讀,帶陳巍仁跨越時空藩籬、走向更遠的遠方。
從造飛機到中文系
當年希望造飛機的少年,曾想讀機械、航太科系、但陳巍仁高一時加入竹中校刊社,彷彿打開另一扇窗,開始認真閱讀各類文學作品,也在嚴格學長制的「批鬥」下,執筆創作、打磨文字。
文字如利刃,劃開層層封裝的赤裸時代。
1989 年天安門事件、1990 年野百合學運爆發,當年陳巍仁才十六歲,正是青春年少的高一,校刊社一票學長熱絡參與學運,更積極鼓動學弟們投入,「學長們那時候都說在台北等我們,位置、舉牌通通都準備好了啊!」一呼百應,不只社會風起雲湧,更在陳巍仁心底激起漣漪,「那時,我發現好像有很多長輩沒講過的事情可以做。」選組前一次返家,陳巍仁告訴正在炒菜的母親,自己未來想讀政治系。廚房熄火,母親把陳巍仁帶到桌前坐下,沒有激烈攻防,只是平靜地說了句:「兒子,你是有爸媽的人啊!」自此陳巍仁再沒提過這個心願,而是悄然乖順地把想望擱置心底。
不過,文字帶給他的想像與影響,讓陳巍仁選填大學志願時,腦海第一個浮現的是中文系。身處仍以師大英語系為文組第一志願的年代,加上父母都是國小教師,理所當然地希望陳巍仁走上安穩平順的道路:一路從小學教師、主任、做到小學校長。「我那時候跟爸爸爭論,當了校長之後要幹嘛?」陳巍仁的父親百思不得其解,「他說:『怎麼?都當校長了你還不滿足嗎?』」當時,陳巍仁賭氣的一句:「我想當大學教授啦!」竟意外堵上父親的嘴,兩人不再爭論不休,父親反倒告訴陳巍仁:「你要加油。」
出版社到書店,一條龍的實戰教育
儘管進入中文系後不若想像浪漫、終日徜徉文學,反倒與聲韻訓詁等奮戰,但如今,陳巍仁倒真當上大學教授,在元智大學裡,除了教授文學、詩、飲食文化等課程,還有一門很特別的通識課「閱讀產業與文化傳播」。雖是通識課,卻絕不是靠背誦考古題就輕鬆入手的學分。
四十人制的小班,陳巍仁在這門課裡,教給學生的是出版業從上游到下游的全貌。涵括內容產出、編輯校稿、書封設計、印刷排版、行銷活動、書店策展,「基本上就只差真的去申請 ISBN 了,甚至連報品都有喔!」天河書屋裡有區「天河閱讀出版基地」,擺放的全是學生在修完整學期的課程之後製作、完成度極高的出版品。
鄰近天河書屋門口,有張復古書桌特別吸睛,仔細一看,上頭小巧的玻璃盅、櫥櫃裡擺著各式各樣的袖珍書籍,見微知著。那是去年末以「老師的收藏品」為主題的「指尖小宇宙──袖珍書特展」。陳巍仁透露,下一檔策展將以「天書」為主題,舉凡古琴譜、西夏文等「看起來像中文,卻看不懂的文字」都會是桌上展品。「書店佈展大部分交由學生處理,他們會自己去找一些適合搭配的小東西、裝飾物。」
讓學生無差別體驗出版現實的一切,像拆掉隔離校園的圍牆,跨出學界藩籬,陳巍仁說自己好比在培養消費者,「我們希望讓學生實際理解出版、書店的艱難,也讓產業發展更健全。」學生透過這門課學到的,是別人絲毫搶不走的珍貴經驗。
比起知識的提供者,陳巍仁更把自己視為「知識經濟的專案經理」,負責兜攏各項資源、完整學生的學習經驗,在「閱讀產業與文化傳播」課程裡,像攤開地圖,讓學生親自走上一遭、做足準備。「校園必須呼應社會,」陳巍仁直言現在不可能毫不心虛地對學生說「社會不會虧待你的」、也無法再讓學生獨自面對該何去何從的徬徨感。但擔任教職多年,隨社會、教育型態、媒體環境的快速變動,陳巍仁不只一次問過自己:教育到底是什麼?
一次在課堂上,陳巍仁眼見第一排有位同學從頭到尾都在滑手機,原以為是混學分的學生,私下理解後才知道,該學生患有社交障礙,卻十分認真地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克服。「他是一位 YouTuber,我看了影片,發現他的口條之好、邏輯縝密,加上善用科系專業,產出吸引人的影片內容。」該學生在 YouTube 十萬訂閱的聚會上,拿著自拍棒盡己所能和大家社交,「我看到他在影片裡說,雖然很困難,但自己絕不能後退。」陳巍仁有感而發,「所以教育到底是什麼?這個學生的能力,又有多少是學校教他的呢?」
比賣書更重要的事
而經營一間校園書店,又是希望帶給師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幾年前敦煌書局從元智大學停業撤離後,天河書屋以校友 Mia 的瑯嬛書屋為核心、組成經營團隊,接手空缺。位在宿舍區附近,天河書屋目前大致分為幾個區塊:天河創思出版基地、書區、活動座位區與咖啡餐飲區,「不然我們學校都沒有一間可以坐坐來的咖啡廳,自己開比較快啦!」陳巍仁笑稱。
培養師生走進天河書屋「坐坐」的習慣,似乎是陳巍仁的經營核心理念。「我們要把人捲進來,提升大家對書店的黏著度,是比賣書更重要的事。」天河書屋目前一個禮拜有一至兩場活動,有時一天舉辦兩場,這樣高頻率地舉辦活動,為的就是讓學生們習慣時不時走入書屋。
「其實閱讀、吸收資訊的需求並沒有下降,只是轉換形式。現在書籍的流動、曝光、讀者接收與理解的方式都和從前不同,要說服年輕人對紙本書有感情,就像要說服他們對卡帶有感情一樣,是不切實際也困難的,這一代要說自己的語言啊!」時代變遷下,陳巍仁對台灣書市仍算樂觀,「就像電影也沒有完蛋,只是我們的觀影經驗在改變而已。紙本書也許會越來越精緻化吧,像黑膠唱片一樣成為收藏品。」未來買書,或許除了買內容、更是在買裝幀設計。「我現在唯一有追的 3C 商品,就是電子書閱讀器。」陳巍仁笑稱電子書閱讀器如救星,讓書量爆炸的私人空間得以喘息,又能持續閱讀不輟。
陳巍仁坦言,若說開書店就是要做到文化傳承,「那都是太空泛的話。」在閱讀隨時代轉換形式、面對更多瓜分目光的娛樂消遣後,陳巍仁認為書店業者的態度或許該放鬆一些,讓閱讀更不拘形式地走入日常,提升讀者的黏著度。
但畢竟「書店不是志工行業」,在提升讀者黏著度之餘,經營書屋仍有商業考量,「要有產值、能變現,哎呀,我現在說話都像個商人了,」或許有些靦腆、懊惱,在代訂、販售教科書、文具小物之外,陳巍仁卻從未放棄用閱讀,在校園裡激起些許漣漪。天河書屋的選書多以人社議題為主,更緊跟社會脈動抽換主打書籍,「不然外面風起雲湧,元智裡面都像是歲月靜好啊!」
除了經營書屋,陳巍仁創立天河創思出版社,出版過《銀河倒流》、《我姊姊住臺北》、《舊房子》等詩集與繪本《埤塘奶奶說再見》,從出版業最上游,用精準目光與操作手法,讓更多文字和讀者,透過閱讀美好相遇。
十八到二十二歲的生活提案
閱讀不在遠方,該在日常。陳巍仁心中天河書屋的理想樣貌,正是成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份,「就像蔦屋書店的宗旨:『書店的靈魂在為生活做提案』。」
一次造訪近畿大學時,陳巍仁對其全新打造的知識遊樂場(Academic Theater)驚艷不已。近畿大學近年已超越早稻田、東京大學,成為日本學生最想報考的大學,而該知識遊樂場,是由主持編輯工學(Editorial Engineering)研究所的松岡正剛所主導,從擁有一百五十萬冊藏書、卻利用率極低的校內圖書館,精選出七萬冊藏書,打破舊有分類,創造更貼近當代語境的近畿大學分類法,打造出讓學生更樂於閱讀、親近書籍的空間。
陳巍仁回憶,知識遊樂場一樓區域為「諾亞(NOAH)三三」,像諾亞方舟般呈現人類文明的三十三項重大成就,即使未來文明毀滅,也能用這些藏書重建。二樓則以兩萬冊漫畫與一萬冊輔助書籍建構大學生所需的知識系統,翻轉過往認為漫畫難登大雅之堂的觀點。二樓更設有全英語環境的 CNN 咖啡廳,提供沉浸式的學習空間。知識遊樂場裡書籍唾手可得、便於借閱,除了座椅還有能平躺休息的床舖,或坐或臥,閱讀在這裡總有最舒適的樣貌。
知識遊樂場裡有書,有床,有靈魂,有生活。「在那裡我看到另一種生活方式,進去打滾一整天都不想出來。」
回到元智校園裡的天河書屋,陳巍仁則想打造十八到二十二歲的生活提案,「我希望這裡是夢想的生活提案、一個庇護所啊,」目光澄澈,閃閃發亮,陳巍仁想起宜蘭原由兩夫妻創立、結合人文書店與米菜地產直賣店的「小間書菜」,遷址後由彭顯惠、陳夢靈重新創立的「顯靈書菜」中,建有一幢樹屋,「我也想在這裡蓋個樹屋,只是店長還沒同意啦!」悄聲說著內心盤算,包括夜宿書店、四十八小時電影馬拉松等活動,關於書屋與閱讀,源源不絕的點子永遠奔放,陳巍仁想打造的每一種生活提案,都像童年曾夢想過的造飛機,飛往雲端,直入天際。
經營一間實體書店,絕不只是外表看來的「文青」產業,
在電商網站、各大通路以折扣取勝的策略下,如何吸引讀者上門購書?
一間書店的存在,在讀者日常裡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作為愛書人與書店經營者,他們對出版業的觀察與想像是什麼面貌?「我們閱讀,是想知道自己不孤獨。」在《A.J.的書店人生》裡,島嶼書屋老闆如此說道。在閱讀的世界裡,沒有人是座孤島,因為閱讀,讓我們能同理、靠近更多故事篇章。這次,讓我們一起閱讀獨立書店背後的故事,在推廣閱讀的道路上,有他們同行,我們並不孤單。
👉🏻 所有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合作獨立書店
獨立書店經營之道:
- 「開店不是拿來糾結自己的,我是享受書店帶給我的美好。」——專訪焙思書房店長唐曼凌
- 【讀者舉手】閱讀清邁獨立書店,生命裡一片書籤
- 【獨立書店與街區風貌】重新找回讀者對閱讀的熱誠──三餘書店
- 【獨立書店與街區風貌】從解決問題開始壯大──水牛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