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願意開書店的人,多少都還是有點樂觀的。」——專訪孩好書屋店長江珮瑾
文/愛麗絲
「在花蓮,最棒的就是十分鐘上山、十分鐘下海啊,小孩在這真是太爽快了!」江珮瑾不是土生土長的花蓮人,但從小家住新店,全家人常就近前往東北角、雙溪等地,「我從小就滿習慣親近大自然的。」大學就讀社福系,江珮瑾原先便會關注公共議題,到花蓮教育大學就讀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後,陸續因蘇花高、七星潭渡假村等議題與行動,結識曾任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主任的先生,自此也結下與花蓮的羈絆。
「我現在也算是島內移民嘛!」江珮瑾過往出國經驗不多,三十歲那年前往澳洲打工一年,現在則從新店「島內移民」至花蓮。起初,孩好書屋在美崙民權路小巷子裡待了兩年,後搬至離市區較近的水源街,日前又再搬遷至市區明禮路,「搬了第二次家,現在是孩好書屋 3.0。」江珮瑾笑稱。
「我只是老闆的娘,」
「我的夢想是當媽媽,這樣一輩子都有人崇拜你。」開書店,或許不是江珮瑾最初的夢想,但從小培養的閱讀習慣,卻讓她的生命與書店始終緊密相連。「我有一個喜歡讀書、聽音樂的小叔叔,家裡隨手有《棋王樹王孩子王》、《未央歌》這類的書可讀。」此外,江珮瑾說自己有國小同學父母都是老師,家裡有許多藏書,「小時候我都會去同學家看書。」家附近的小書店、金石堂,更是江珮瑾自幼流連忘返之處。「除了《林泠詩集》、《小王子》,我很喜歡《人子》,是從小就在看,一直帶在身邊的書,當中關於是非善惡、正義的爭辯,在人生不同階段閱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閱讀始終是生命的一部份,江珮瑾在研究所時期,也開始接觸如小小書房等獨立書店,更曾在舊鐵道商圈擺攤販售二手書、詩集。至於開立書店的契機,似乎有些命中註定。江珮瑾笑談在獨立書店聯盟成立記者會活動的有獎徵答上,唐山書店老闆陳隆昊,詢問台下唐山書店創立年份,江珮瑾舉手搶答,因為那正和她同樣 1981 年誕生,「It’s a sign!」江珮瑾笑稱,當時答對後拿到一罐紅酒當獎品,「陳老闆說那罐還是李安導演得獎慶功宴上喝的紅酒喔!It’s a double sign!」如今想來,江珮瑾依然興奮:「哎呀,我就很容易被鼓舞嘛!」
除了命中註定的相遇,開立孩好書屋,更大一部份是為了孩子「壯壯」所做的決定。
「我們要找個辦法維生,也要讓自己不要困在因為孩子感到負面的狀態。」江珮瑾說,「壯壯」的身心發展狀況較為特殊,需要更多心力照顧,開書店讓自己的工時較為彈性,也讓孩子有習慣安居的空間。「壯壯」也因為和書店讀者的互動、社交逐漸進步,「他原本很難和人建立關係、甚至沒辦法正視別人的眼睛,很需要一些社會刺激,開書店讓他進步很大,現在會主動拉著客人聽他說故事、唱歌呢!」
談起孩子,江珮瑾的目光和天下所有母親同樣柔軟,「我們對孩子期望也不多,就希望我們走了以後,他可以獨立生活、有幾個知心朋友,這樣就夠了。」孩子永遠是心頭上的那一塊肉,一如孩好書屋的命名,「那其實也是讓壯壯挑的,是他一個翻身抓到的名字。」江珮瑾開玩笑地說,「其實啊,我們都說壯壯才是老闆,我只是老闆的娘,我老公是長工啦!」
要從書店走出去,也要有事件讓人走入書店
作為花蓮在地獨立書店,江珮瑾說最初,孩好書屋的客群多是親朋好友,附近店家更隨時間打造出自成一格的社區經濟系統,「需要什麼就跟朋友買的概念啊,」和認識的店家訂咖啡豆、買菜、購書,都是在地日常的真實樣貌。

獨立書店最關鍵的選書,江珮瑾則說,就是「一本一本選」,多年來逐漸歸納出屬於孩好書屋的三大方向:環境、親子、與性別議題。其中,環境類別首重於江珮瑾和先生長期關注的海洋議題;親子書籍更是孩好書屋以孩子為出發點的初衷實踐。談及性別議題,江珮瑾毫不諱言自己是雙性戀,自然對此特別重視。但在反同大本營的花蓮,這並非易事。「因為支持花蓮性別公民學苑,我們開幕前,就被萌萌抓出來說是挺同店家,要抵制。」也曾碰過讀者留言「知道你們是這樣子的書店,我不會帶孩子去了。」但江珮瑾從未退縮,對的事情依舊會堅持下去。
而這自然不是經營書店唯一的難處。
「最困難的,就是沒人買書啊!」江珮瑾坦言自己幾乎每年都思考一次,是否要結束書店營運,但現階段而言,「除非孩子說他不想來書店、除非書店讓孩子覺得被限制住了、不快樂,我們才會考慮收掉。」江珮瑾俏皮地替現實考量做了補充:「我先生還有其他工作,目前應該還開得下去啦!」
「願意開書店的人,多少都還是有點樂觀的。」面臨相對艱困的大環境,江珮瑾仍積極透過各種方式,希望讓閱讀人口重現榮景。「書不該只是裝飾,而是要有互動的閱讀體驗。」在孩好書屋,江珮瑾喜歡跟每一位讀者聊天,更舉辦許多走讀、工作坊活動;在方格子開設「孩好無代誌」部落格,抽空以書寫紀錄活動;更開始經營社群平台,用更多不同管道讓好書走向讀者。
「要從書店走出去呀,我們也需要有事件讓人走入書店。」孩好書屋除了一樓主要用於展示書,其他樓層的空間都為閱讀活動所用。「我們希望維持書店的有機變化,每一至二個月就有不同書展,未來也考慮舉辦影像讀書會、小孩創作課等。」每一次的活動,都可能激盪出不同火花,也讓閱讀更加迷人。


「這就是擲地有聲呀!」
2018 年 2 月 6 日,花蓮遭逢大地震,震倒了雲門翠堤大樓造成傷亡,那一年的世界閱讀日,江珮瑾決定用閱讀,替心碎的記憶增補些什麼。「大樓倒了,那片空地就像停車場般夷為平地,我們的記憶像被剝奪了一部份,但我希望可以扭轉傷痛,建立新的記憶。」於是,江珮瑾串連花蓮家扶中心、書店、音樂團體、藝文團體,以繪本《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為主軸,在雲門翠堤大樓原址舉辦故事音樂會,試著用閱讀的力量,替這片土地擦去淚水,重新望向天際。
一次,江珮瑾在海事集擺攤時,碰到過往在舊鐵道商圈擺攤時的讀者,「我們都還記得一件事,當時她在攤位翻一本詩集,不小心掉到地上,我就說『哎呀,這就是擲地有聲啊!』」時光荏苒,如今自己和讀者都有了孩子,彼此相視而笑的默契裡,不變的是對閱讀的喜愛與信心,一如孩好書屋幾經搬遷,在這裡,依然用自己柔軟的力量,讓閱讀永遠能擲地有聲。
「我們閱讀,是想知道自己不孤獨。」在《A.J.的書店人生》裡,島嶼書屋老闆如此說道。在閱讀的世界裡,沒有人是座孤島,因為閱讀,讓我們能同理、靠近更多故事篇章。這次,讓我們一起閱讀獨立書店背後的故事,在推廣閱讀的道路上,有他們同行,我們並不孤單。
👉🏻 所有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合作獨立書店
我們在書店裡仰望星空: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專訪意念書店店長羅君良(CARVER)
- 「不要讀書啦幹嘛讀書,但這本很好看喔!」——專訪新手書店店長鄭宇庭
- 「開店不是拿來糾結自己的,我是享受書店帶給我的美好。」——專訪焙思書房店長唐曼凌
- 閱讀不在遠方而在日常,校園書屋的生活提案——專訪天河書屋創辦者陳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