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秒讀 二戰東京大審甲級戰犯中唯一的平民大川周明,重獲自由是因為裝瘋賣傻? 發表於 1 10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wikipedia 文/艾瑞克.賈菲;譯/梁東屏 「甲級戰犯—判定精神正常—所謂精神錯亂乃係偽裝」。 ──美國中央情報局有關大川周明的個人記錄,一九五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那個「同袍虐我千百遍我待同袍如初戀」的渴望很美味 發表於 1 9 月, 2020 By 讀者投稿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elish ※本文涉及《狂暴年代》部分情節 有時會發生這種事:頗受好評的小說一出就入手,想著馬上要看結果當然沒做到;還是掛在心上,但總是發生拿起來讀兩頁又因為其他突發因素放下、好一陣子沒再拿起來、下次只好再重看結果又來突發因素,也不是不好看但閱讀過程莫名的一波三折。 例如《狂暴年代》(The Violent Century)。 完整文章
華文市場 【一週E書】畢竟這人超級浪漫 發表於 13 5 月, 2020 By 犁客 Photo Credit: Wiki 文/犁客 距今六十多年前,東京池袋,有個台灣人想賣台灣小吃掙錢過活,那時距離二戰結束沒幾年,從台灣回到日本的日本人不少,想像中賣台灣小吃應該有搞頭。不過他轉念一想,二戰結束後從中國和滿州回到日本的日本人更多,要做生意,應該瞄準大目標才對。 完整文章
專訪 為什麼德國面對二戰歷史時,不需畏首畏尾、可以直接面對?──專訪蔡慶樺 發表於 17 4 月, 2020 By 犁客 文/犁客 「我跟你講,」蔡慶樺說,「在台灣大部分對德國有興趣的人,如果不是德語相關科系,就是受了某個老師的影響。」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經典也青春】記憶是辛嗆而歪斜的鏡頭 ——崔舜華談布魯諾.舒茲的《鱷魚街》 發表於 24 9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舜華先從荒謬而反諷的作者之死談起。 舒茲是一個渺小的鄉村教師,卻以繪畫才華受到某個蓋世太保賞識免於遣送集中營,也許眾人(包括他自己)心想這可僥倖逃過迫害,孰料舒茲竟被那名蓋世太保的對手當場槍殺於街頭,在舒茲創作的壁畫前。 這可憐又可悲的命運,奇異地引出身為波蘭人多舛的歷史遭遇裡,某些族類的荒唐行徑逼近可嘆可笑。舒茲的橫死演示了這道歪斜的結局。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書被竊取的目的非為榮譽感,也非純粹出於貪婪⋯⋯而是為了更令人不安的理由 發表於 29 4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作者/安德斯.李戴爾(Anders Rydell) 譯者/王約 去年春天,搭機從柏林飛往伯明罕,帆布背包裡揣著一本橄欖綠小書。我不時打開背包去探查包在防震牛皮紙袋裡的這本書,好讓自己放心它還在。歷經了七十餘年後,它終於要返家了,歸還給它前主人的孫女。前主人曾經小心翼翼地將藏書票黏貼在扉頁上,並在書名頁上寫了他的名字:理查.寇伯克(Richard 完整文章
活動記錄 每天早上起床就想跌進我所創造的世界 發表於 26 3 月, 2019 By 林宣瑋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Blaues Sofa 文/林宣瑋 自2005年推出《偷書賊》這部小說後,朱薩克,又讓大家等了十三年才推出《克雷的橋》。然而就算隔了那麼多年,大家也沒把他遺忘。 這次來到台灣,除了宣傳之外,他也想要向台灣的讀者致謝,「台灣讀者的閱讀方式很特別,並不害怕閱讀困難的東西」,這與其他地區的讀者很不一樣,也給作家很大的發揮空間。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經典也青春】我愛莉賽爾的爸爸 ——郭重興談馬格斯.朱薩克的《偷書賊》 發表於 11 3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莉賽爾是《偷書賊》的女主角,年僅九歲,爸爸遭殺害了(共產黨員)、弟弟則在她眼前斷了氣,媽媽將她送到慕尼黑附近的寄養家庭,而後不知所終。 完整文章
活動記錄 《克雷的橋》與《偷書賊》背後,三個屬於朱薩克的家庭趣事 發表於 28 2 月, 2019 By 何宛芳 Photo Credit: 木馬文化 文/何宛芳 《克雷的橋》描寫鄧巴家五兄弟中,由克雷所造的一座橋,而它也是將這家人重新連結的一座橋。故事的起點,就是「家」,而作者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在日前於台北國際書展期間的讀者活動中,提到了他對於人與人之間真實互動的重視,也不諱言自己的確刻意避免在書中提及現代網路社群工具。 「我希望這些人性的角色能做一些人性化的互動⋯⋯,畢竟書裡是現在少數還可以沒有科技的地方。」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經典也青春】被囚禁的青春期 ——莊靜君談安妮.法蘭克的《安妮日記》 發表於 12 2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首先這個標題的靈感完全來自於楊佳嫻老師為此書所寫的導讀,若再延伸,便是死神隨時可能降臨的幽閉青春期。 這其中又有有幾個層次可展開。 這本近乎完整的版本著實令我大吃一驚,在我腦中留存幼時所讀刪節兒童版的印象中,安妮是住在黑暗、密不通風、窄仄的閣樓,安妮是個正向、懂事,受迫害仍不屈服的孩子。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