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林毓生;整理/嚴搏非 2016年是魯迅逝世80周年,吳琦幸兄徵得林毓生先生的同意,欲將林先生著述中關於魯迅的章節和另兩篇有關魯迅的專論合成一冊,以《林毓生論魯迅》單獨出版。 林先生在討論中國現代思想的危機時,認為魯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代表了中國思想在現代環境中最深刻矛盾的人物,但由於在林先生的…
文/薛翰駿 現今討論南宋歷史時,總會有許多人與臺灣相提比較,然而大多數的論述聚焦在政治與國際關係之上,對於經濟與社會層面的見解則較少。因此看到梁庚堯老師的《南宋的農村經濟》主要探討南宋的社會、經濟史時,引起筆者極大地興趣,決意從南宋的農村經濟與現今的經濟、社會做比較。 談及傳統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地主…
文/楊儒賓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話,每家世家都有自己的圖騰,每座校園都有自己的傳奇,每間系所都有自己的傳說。臺大中文系的傳說是臺靜農先生。 臺大中文系畢業的學生不知凡幾,在學的學生也不在少數,如果有人作民意調查,問臺大中文系最重要的人,或是對該系最有貢獻的人,臺靜農三個字應該會脫穎而出,而且可能是不…
文/江仲淵 這篇要講的人物也是一個胖子,而且還是個大胖子。這位身材圓融的中年人,總是身穿一席灰黑色西裝,眼神格外地凶狠,在臺北寬廣的椰林大道橫行其間,享受學生們半敬畏、半好奇的眼光,別人向他打招呼,總是愛理不理。說話呢?不上幾句就別過頭繼續閒晃,偶爾走到一半,他的表情便會沉下來,感覺好像忘記什麼東西…
文/胡適 〈《科學與人生觀》序〉、〈不朽〉、〈易卜生主義〉這三篇代表我的人生觀,代表我的宗敎。 「易卜生主義」一篇寫的最早,最初的英文稿是民國三年在康奈爾大學哲學會宣讀的,中文稿是民國七年寫的。易卜生最可代表十九世紀歐洲的個人主義的精華,故我這篇文章只寫得一種健全的個人主義的人生觀。這篇文章在民國七…
「一味跟在西方文化後面跑,中國文化將永遠都是舊文化。」 質言之,從五四新文化運動至今,華人可說一直習慣地活在西方的文化模式之下,鮮少有人能有所自覺,更遑論願意在這種困境中尋求解決的途徑。由於現實因素的考量,或為學態度的差異,儘管面對這種文化已陷入汲汲於危的情境,知識分子要嘛感到無力,否則便是無動於衷…
為何梁啟超可說是唯一,在革命啟蒙運動上,唯一可與孫文思想一較長短的人物?如果說在思想界,我們想找出一對於國民革命最具影響力的人物,那麼除了國父之外,便非梁啟超莫屬了! 從思想的特質而言,梁啟超可說是一位「隨時求變」,「隨時而變」的人!他一生經歷過不同的生命歷練,也隨著這些歷練,他的思想和主張也隨之作…
文/林宣瑋 白話文運動的根源可追溯自五四運動,今年也剛好是五四運動的一百週年。儘管白話文已經走入民眾的生活,但許多艱澀難懂的法律文字仍然尚未「白話」,依舊像天書一樣。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一群有志的法律人成立了「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簡稱「法白」),用淺顯的文字來解釋晦澀的法律。除了網路之外,他們也將心…
「文學要說明的真實就是享受,真實就是永恆!」 ──泰戈爾 泰戈爾這位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五四運動之前,開始對當時的中國文化產生影響!在那個遭受西方強權武力與強勢文化衝擊的時代,中國人期待,在那個讓人絕望的社會環境,能從泰戈爾的思想,得到另一種帶來希望的、具有文化相近性傳統的參考點,以便從當…
文/梁啟超 胡君這書目,我是不贊成的,因為他文不對題。胡君說:「並不為國學有根柢的人著想,只為普通青年人想得一點系統的國學知識的人設想。」依我看,這個書目,為「國學已略有根柢而知識絕無系統」的人說法,或者還有一部分適用。我想,《清華週刊》諸君,所想請教胡君的並不在此,乃是替那些「除欲讀商務印書館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