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犁客 「我大學時讀中文的,其實我高中時就夢想成為作家,然後讀了很多,你知道,張愛玲等等作家的東西;那時本來能讀的是『鲁郭茅巴老曹』──魯迅、郭若沫、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官方認可的,我得自己設法找其他東西來讀。八零年代的時候,福建有本刊物叫《港台文學》,現在想想搞不好是盜版的,但那時我成了訂戶…
文/台北人 我抗拒不了這種誘惑。嘴上不說,但跟他在一起,快樂便來得很輕易。 性向是隱蔽又刺激的話題。以前讀國中時,我曾親眼目睹班上一個女生的褲子從內而外滲出點點斑斑的鮮紅血跡。當時那一幕不只有我一個人看到,班上很多人都看到了。 在那第二性徵迅速甦醒的青春期,我們雖然是男生,但也都隱隱知道那是什麼東西…
讀台北人(作者筆名)的長篇小說《台北故事》,速度超乎想像的快。一方面故事以一定的節奏持續推進,敘事俐落,不拖沓,一方面內容有股推力,像章回小說或連續劇,欲知後事,下回分曉,會讓人想追看下去。但其吸引力並非來自懸疑詭譎或峰迴路轉的情節,它的故事,尋常可見,但作者太會說故事了,一路牽引著你的情緒,掉落小…
文/路向南 本文與【故事‧說書】合作刊載 台北,如何成為現在的台北? 台北人生活或居住其間,可能早已習慣現代台北的城市景觀,而逐漸淡忘老台北的往日風華。想要認識過去的老台北,白先勇的短篇小說集《台北人》,以及舒國治的散文集《水城台北》,這兩部書以老台北為時代背景或主題,剛好提供有意思的線索,值得我們…
白先勇《台北人》是現代主義的名著,呈顯徬徨、迷惑以及尋覓、追蹤,但相較於白先勇紀錄片《奼紫嫣紅開遍》,當能發覺家的移轉,已有新的定義。本講題在討論「家」從區域、硬體,而昇華為文化。 ——吳鈞堯 「讀白先勇《台北人》,找家的皈依」講座資訊 主講人:吳鈞堯 &nb…
時間:2015 年 12月 11日(五)19:30 地點:永樂座書店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83巷21弄6號1樓) 主講人:陳夏民 (逗點文創結社負責人、作家)、陳又津(本書作者) 免費講座,無需報名,歡迎「台北人」、「準台北人」、「非台北人」,踴躍參加。 活動網頁:點我進入
我在書桌前,一步一步,像父親推著腳踏車那樣收集紙箱和鐵罐, 敲擊鍵盤記錄我們曾有的回憶,打撈父母那一代準台北人的故事…… 十九歲那年,父親過世了。認識父親的時候,他已經是個老人。 是退守到台灣的老榮民,是做餅人,同時也是收藏破爛的拾荒者。 如果要我的母親有什麼夢想,就是給我們家後面的空地砌上一圈水泥…
《小道消息》翻讀幾次之後,就失蹤了。想念大半年,日前終於出土。失而復得,載欣載奔,趕快重看,發現內容早已忘光。 忘記了也屬正常。札記類別的書,零碎不連貫,片片斷斷,本來就難記得。何況想要尋回《小道消息》,不為觀看內容,而是用來相伴。我要一本閱讀之書,在桌子或電腦前陪伴,刺激閱讀,激勵閱讀之餘勤作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