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秒讀 我從作家變成洗車工,指甲縫黑污黏附的,是另一個世界 發表於 15 12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Pixabay 文/姜泰宇 這些年來被我刻意忽略在某個陰暗、潮濕的房間裡頭,不願意去觸碰的故事,始終沒有停止在那房間裡頭吶喊。從很小很小的時候,媽媽一直教導我,用很粗俗的話讓我深刻記住,「自己屁股有幾根毛不要翻出來給人家看」。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路上是亮的,你家是暗的:讀《桑切斯家的孩子們:一個墨西哥家庭的自傳》 發表於 26 5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葉佳怡 吳爾芙(Virginia Woolf)有一句廣為傳誦的名言:「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談的是女性在處理外在的性別不平等問題之前,得先有辦法認識、界定自己的獨一無二。但在人類學作品《桑切斯家的孩子們》中,靠著一個父親跟4個孩子的口述紀錄,我們發現,「在貧窮文化裡,每一個人的『自己』,至少都包含一個家族。」 你的房間不是你的房間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你不屬於這裡,向上流動的「冒牌者焦慮」 發表於 29 7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圖片截自: Youtube影片 文/理查.威金森、凱特.皮凱特;譯/溫澤元 不同社會階級的禮儀、風格與審美品味仍然具有鮮明的差別,所以當人們往社會階梯上一層爬時,例如勞工慢慢變成專業人士,通常都會覺得必須改變自己的社會認同,也會感到自己是個冒名的入侵者,時時刻刻都害怕自己的出身背景會被揭穿。 琳賽.漢利(Lynsey Hanley)在其著作《端莊得體:跨越階級鴻溝》(Respectable: Crossing the 完整文章
書單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特輯:學長教你「美國學」! 發表於 14 12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台灣有一段時間被美國轟炸,然後有一段時間接受美國援助,再來有一段時間把美國當成是背叛己方的盟友,接著又有一段時間把美國視為深造旅遊就醫移民的好地方;在台灣長大的我們相當熟悉美國的電影和影集,在台灣生活的我們吃的用的有很多美國的品牌。 但是⋯⋯我們真的了解這個國家嗎?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經典也青春】拯救的誤解,以及「讓窮人自己說故事」 ——黃秀如談奧斯卡.路易士的《香吉士一家人》 發表於 13 12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1960年代,人類學家奧斯卡‧路易士多次前往拉丁美洲,以田野調查的方式,記錄一個國家和家庭的貧窮現狀,試圖找尋為何貧窮會成為一種代代相傳,無法擺脫的原因。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阿澤出來了,邱和順的證據卻都消滅了 發表於 7 12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meeshypants on Foter.com / CC BY 文/王俊雄 證據都消滅了。 那天剛好遇到顧律師,他跟我說,邱和順很難。因為證據都消滅了,我眼淚就掉下來了,老實說,我對自己這種常常猛然就掉淚的戲劇性性格,覺得很解。可是想到邱和順,就覺得無解。 我只能一直哭。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身處《深淵居民》的困境仍有善意,《做工的人》因此讓人心疼 發表於 24 7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Otter4018 三口竹原載於【分享書】,經作者同意轉載 最近看的兩本書剛好都跟勞工主題有關,一本是白曉紅的《散沙》,一本是林立青的《做工的人》。其實兩書的著眼點不同,本不能比較,但因為描寫的同樣都是社會所謂較底層的人 ,加上看的時間接得很近,就忍不住想在一起。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工地的獨門文化:虧檳榔 發表於 12 3 月, 2017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wikipedia 文/林立青 工地現場工程師有些生活是很值得回味的,例如「虧檳榔」。 「虧檳榔」是工地的獨門文化:找檳榔西施搭訕。這有幾個原因。 剛入行時年紀輕。年輕貌美又可愛的檳榔西施永遠是工地的話題,但由於大多數吃檳榔的師傅們年歲都長,並不會真的去檳榔攤虧妹,因此,會「慫恿」我這樣的單身廢柴工程師前去。工地現場的師傅無論是什麼出身,都會以這樣的方式表示關心和親近。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讀者舉手】我們不是這卓越世界的卓越居民──《巴黎倫敦落拓記》 發表於 17 3 月, 2016 By 讀者投稿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Pedro Ribeiro Simões 文/Miffy 我們意識到自己並不是這卓越世界的卓越居民,只是一群工資微薄的工人,寒酸潦倒地喝得醉醺醺。 ──《巴黎倫敦落拓記》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