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市場 奇妙,而且哀傷。書的價錢 發表於 19 3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臥斧 原載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在出版產業工作,常會發現一些奇妙物事。 例如書的價錢。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不想被行銷手法操弄,你必須重新看待「價格」的意義! 發表於 8 4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unsplash 文╱麥爾荀伯格、蘭姆格 市場機制其實是一項非常成功的社會創新,有助於人類有效分配各種稀有資源。上面這話說來簡單,但影響巨大。正是因為有市場,我們才能為全球80億人口的大多數,提供食物、衣著和住所,大幅提升人類的預期壽命和生活品質。而長期以來,市場交易一直是一種社會互動,也就與人性極為切合。正因如此,多數人會覺得市場的概念再自然不過,深深交織在社會的脈絡之中,成了經濟的基石。 完整文章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關於媒體外包作業的十個想法 發表於 28 6 月, 2017 By 康文炳 Photo Credit: Unsplash 一、企業產品製程或服務「外包」的目的,主要有三: 節省成本 集中資源於核心事項 借助外部專業能力。 二、檢驗「外包」成效的面向有四: 成本 品質 時間 穏定性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古人也有房貸壓力,理由同樣千奇百怪 發表於 13 3 月, 2017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李開周 把歷史的時針撥到宋朝,然後紮個筏子,沿長江順流東去。其間我們別忘了停筏上岸,對沿途民居做些考察。 完整文章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獨立書店與小媒體的商業3.0 發表於 16 11 月, 2016 By 康文炳 圖片來源:Pixabay 獨立書店和小媒體,是同一個時代的產物,它們既同病相憐,又相互扶持;更有趣的是,它們彷彿也有著相同的營運邏輯與宿命。 如果把以連鎖書店為主軸的傳統書店時期,視為書店1.0,則網路書店的崛起是2.0;那麼,如今獨立書店揭竿紛起,就算是書店3.0。 同樣的,以出版集團為主軸的媒體時期,是媒體1.0,網路媒體崛起是2.0;那麼,如今小媒體的春筍林立,也算是媒體3.0。 完整文章
專欄, 老貓出版偵查課 【老貓出版偵查課】給文化部出版產業調查的良心建議 發表於 9 10 月, 2015 By 老貓 Photo credit: ra2studio/Shutterstock.com 前幾天出席某個出版產業調查專家會議,跟讀冊張天立創辦人同席,會上他提到產業調查標案執行單位做問卷根本是浪費他的時間:誰有空去填那幾十項的問卷啊? 張兄過去跟我有些觀點並不一致,但這回我對他的「開炮」倒是心有戚戚。我也填過幾次問卷,我也很疑惑台灣做產業調查問卷的工作技巧,為何始終沒改進。事實上根據我在臉書上幾個接受過問卷疲勞轟炸的臉友回饋,完全沒有人想填答那些產業調查的問卷。 完整文章
專欄, 果子離群索書 【果子離群索書】全書了,什麼都沒有發生 發表於 12 2 月, 2015 By 果子離 想到一件事。書店經營不易,開店需要房租、裝潢費,硬體成本高,若租用倉庫,免裝潢,成本相對較低。然而倉庫以堆積陳列書貨,不方便逛覽,假使改變經營型態,譬如做網頁,將書目上網,便於搜尋。消費者下單,或店家寄送,一如網拍,或來店取貨,順便找找其他好書。也可以店主在臉書介紹好書,宛如讀書會形式,吸引讀者來店買下因此產生興趣的書。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