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臺北盲腸」,中華商場搖身一變樂迷的流行歌聖地

文/熊一蘋 春天的天氣是不好決定滴有時候天晴 有時候下雨──賽璐璐,〈春天的天氣〉 如果要選一個事件作為一九六○年代的開場,那肯定是中華商場的落成。這座住商合一的大型商場在一九六一年正式啟用,往後的二十年間,這裡都是樂迷的獵場、商人的戰場。 在中華商場落成以前,這裡是商戶聚集的雜亂社區,媒體把這裡稱…

用文學,把故事再說一次——專訪一月店長蘇碩斌

文/愛麗絲 「三餐對我非常重要,新陳代謝的能力有限,熱量不能消耗在不應該的地方。」出生美食之都臺南的蘇碩斌詳細說明,為了避免選擇困難,自己設定星期一三五喝魚湯、二四六喝牛肉羊肉湯,一天兩次甜點,手機存著二十家私房推薦,一家家實地考察。一如自己的作者簡介「日常以三餐、甜點及咖啡為主節奏而往復前行」,蘇…

看台灣那五十年的樣子,從流行音樂,和都市傳說

文/臥斧 ※原載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前陣子讀了《我們的搖滾樂》和《特搜!臺灣都市傳說》,想了些事。 「搖滾樂」和「都市傳說」都是俺有興趣的題目,不過讀這兩本書的收獲不只在與這兩個題目相關的資訊上頭。 俺讀過一些關於搖滾樂的專論,包括它在美國如何從非裔族群進入白人主流音樂市場、樂器製作…

搖滾樂能在戒嚴時期發展,想像起來很不合理啊──專訪熊一蘋

文/犁客 「那個其實是google到《桃色蛋白質》,」熊一蘋說,「金祖齡上節目,找余光和陶大偉,然後就瞎聊。」 《桃色蛋白質》是台灣有線頻道從前製播的一個節目,對台灣廣播歷史有點熟的話應該聽過余光、對台灣電視及電影歷史有點熟的話應該認識陶大偉;不過,得對台灣的搖滾音樂發展過程略知一二,比較可能知道金…

知識界開始接受「搖滾樂」一詞,余光中與張照堂是關鍵

文/簡妙如(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欸欸CD是什麼啊?」 「就以前的人要先把歌刻在反光板上面才能聽。」 「幹帥欸。」 上面這段文字,是從前 FB 有個叫《借CD》粉專的自介(二○一九年八月二十九日更新版)。想像你是未來世界裡,會發出這樣疑問的一分子,那麼歡迎,歡迎進入這本《我們的搖滾樂》。你會發現…

搖滾樂能在高壓政治下生根臺灣,來自特權階級的青年們

文/熊一蘋 天空異常的藍 我沒有看見 沒有看見雲和彩虹 街上的人們似乎非常滿意 非常滿意即使沒有彩虹 ──1976,〈壯遊前夕〉 臺灣人從什麼時候開始聽搖滾樂?問我的話,我會說「從搖滾樂誕生的時候開始」。對西方搖滾樂歷史熟悉的人肯定不會滿意這個說法,畢竟「誕生」對一種音樂類型來說是很曖昧的事,總是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