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秒讀 我們在週一讀到了某些新聞,但在週二我們就遺忘了週一讀過的東西。 發表於 18 3 月, 2018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Abderrahman Bouirabdane 文/張鐵志 一段可能被虛構的歷史,一本虛構現實的非虛構書,和一份幾乎是虛構的報紙,這是這本叫做《試刊號》的小說的三個主軸。這一切非常艾可。 完整文章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歐巴馬:閱讀能讓你慢下來──這帶來的效果無比珍貴 發表於 12 7 月, 2017 By 康文炳 Photo Credit: Pakutaso 一則組織人事公告,引起我的注意──一家報社新設了「即時新聞群組」。當然,即時新聞不是新鮮事,自2000年「明日報」打出「每小時更新」的口號之後,這幾年隨著網路技術進化、手機載具的普及,即時新聞一波波襲來,早已淹沒閱讀者的知覺感官。 完整文章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狗仔回憶錄其四:寫給老闆看?還是寫給讀者看? 發表於 14 9 月, 2016 By 康文炳 圖片來源:Pixabay 說來慚愧,「想讀者」這件事,要到2001年我進入《壹週刊》才試著開始學習,而當時我進入「編輯」這個行業已經十多年了。 台灣早期強調的是「文人辦報」的精神,記者、編輯的「小知識分子」習性也很重。新聞工作的重點,往往在展示記者對議題的批判力,而不是深究議題的內容與溝通的意義;也就是說,媒體在處理的是「記者」和「新聞」的關係,而不在處理「新聞」與「讀者」的關係。 完整文章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狗仔回憶錄其二:交朋友,還是一起工作?──詹宏志與黎智英 發表於 31 8 月, 2016 By 康文炳 圖片來源:Pixabay 2001年2月,「明日報」驟然宣布熄燈,一些同事對詹宏志不甚諒解;也許,他們當初是懷抱新聞理想投奔而來的,因此而有被背叛與被出賣的感受。 然而,我倒是很清楚,自己來到《明日報》的「初心」,純粹只是在「達康」狂潮中,希冀「明日報」能股票上市,好撈一票,早日退休而已。 完整文章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狗仔回憶錄其一:黎智英幫我上的一堂職場課 發表於 24 8 月, 2016 By 康文炳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Richard, enjoy my life! 《壹週刊》是我人生職場的重要經歷。在《壹週刊》學到很多,但如果要講最重要的一件事,卻不是編輯技能,而是編輯之外的收穫。 那應該是台灣《壹週刊》創刊後半年內的事吧。當時,《壹週刊》繼承了《明日報》龐大的組織架構,黎智英也不主動調整,而是讓我們進行一場真人實境的生存遊戲──沒有表現,就整組裁撤。 完整文章
專訪 變動的媒體時代,更要從基本的《編輯七力》做起──專訪資深媒體人康文炳 發表於 22 4 月, 2016 By 何宛芳 文/何宛芳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為狄更斯《雙城記》拉開序幕的這句名言,總是能精準而犀利的成為許多人所處時刻與處境的註解,對資深編輯、《編輯七力》作者康文炳來說,這句話拿來形容他所處的媒體大環境,也十分貼切。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