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左 在科普書當中,植物相關題材算是較親民的一類——無關令人焦慮的科技與經濟問題,理解內容毋須動用課堂上學過的數理公式,也不必另找資料協助自己參透沒學過的科學知識;植物是我們的食物,是鄰居和朋友,也是最熟悉的陌生事物。可能因為受眾較容易在這類書中找到切身相關性,臺灣不少出版社持續譯介了植物相關的…
是枝裕和的電影《怪物》有幾處透露出他可能使用了宮澤賢治的典故──不知道這些並不會妨礙你對電影劇情的理解以及對結局意義的揣測,是枝裕和也沒說那幾處和宮澤賢治到底有沒有關係,但無論他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間把潛意識裡想到的某些東西放了進去,看出這層關聯,都會讓故事出現另一番滋味。 這是經典作品的力量。它柔柔…
申惠雨:「萬物死去之後,會消失,空出位置來。我們人類也是一樣。大自然會吸收萬物,使其循環不息。人類喜歡永恆,所以長長製造長久不變、不會消失、不會腐朽的物品。都市裡有很多長久不變、不會消失、不會腐朽的物品,也就是那些我們所有人死去、消逝之後仍會留下來的物品。在都市生活的人就算大買特買東西來享樂,還是會…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自然在最微小之處最為卓越。」——希臘博物學家普林尼 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大部分都喜歡和植物或動物做朋友,很多時候,欣賞照料動物、植物,或者單單是走進大自然,看天、吹風,都是心靈莫大的慰藉。 親近植物,很難不連帶著渴望擁抱大地,以及整個宇宙。我常在許多寫植…
文/犁客 「閱讀是一個主動的選擇,」古碧玲說,「植物也是。」 電影、影集、廣播、書籍⋯⋯提供資訊的工具很多種,接收資訊的方式因而不同;「閱讀」之所以與其他方式不同,在於資訊接收者並非被動接受資訊,而須主動接觸、理解,甚至沉浸。古碧玲認為,植物也是如此。 「我們工作室這條巷子有很多人種植物,我常走到一…
文/Conana 走進森林中的一隅,你有沒有想過腳下的一坏土中,潛藏著一個浩瀚宇宙?土壤中的數億個菌絲體蔓延纏繞,將森林的樹木、植物一切都如網域般連結起來。這個人類肉眼不可見的微小菌絲,如何串起廣袤的森林,並建立人類大腦般繁瑣的計算與反應?《真菌微宇宙》將用真菌打破了人類認知的極限,重新形塑我們對於…
口述/黃盛璘;撰稿/紀淑芳 鄉愁是什麼滋味? 從事園藝治療多年,我接觸過許多來自東南亞的學員們,當他們在課堂中看到來自家鄉的植物,那種眼睛發亮、心流直竄的表情,我便知道,植物正在撫慰他們化不開的鄉愁。 近二、三十年來,來自東南亞國度的朋友們,或在臺灣組成家庭,或到臺灣工作,不僅帶來家鄉的文化及美食,…
現今的人類社會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即使住在鄉村,人類的居住環境大致上還是圈出了自己的活動範圍,排拒大多數野生動植物──這是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我們不是依靠緩慢的演化讓自己這個物種去適應環境,而是會去製造一個適合自己活下去的環境。 但其實野生動植物距離我們沒有想像中那麼遙遠,就算居住…
文/申惠雨;譯/林芳如 「植物跟小朋友似乎很像。」 曾經有位教導兒童美術的諮商者來到植物諮商室。這位諮商者主修美術,在很多地方上過班,目前從事兒童美術教育。 他待過許多不適合的職場,覺得很疲憊而辭掉工作,後來嘗試在大自然中待了一陣子恢復心情。他說和植物密切相處的時候,感覺到植物像是無條件給予的存在。…
文/申惠雨;譯/林芳如 雖然以前有很多人是上了年紀、退休之後才愛上植物,但是我感覺到最近喜歡植物的年齡層正在迅速下降。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對植物深感興趣,我也常常在植物諮商室遇到他們。雖然一開始是聊喜歡什麼植物、怎麼養植物等等諮商者所感興趣的事,但是聊著聊著,自然就會談到就業、前途、賺錢等生活近況,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