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世代的文藝青年幾乎都是如此養成的:從村上春樹明白用什麼記號標示「文青」身分,從卡爾維諾明白小說有多少變化可能,有段時間非常聚焦於技術層面,有段時間會慢慢體理出創作與讀者、以及與創作者自己的關係。 這回mooTube請到的來賓,就是一個代表人物。 而這個符合某種文藝青年典型的創作者心中,長久以來…
文/陳冠良 零碎的生命現場,記憶的斷片,每個人一段又一段腹語般的獨白,疊床架屋地搭構起王聰威的新作《生之靜物》。小說家不直白寫出孤獨,而是更根本地從敘事形式層層撕剝孤寂的血絡經脈。不粗暴地刺探而入,卻細細密密地滲入。 《生之靜物》講述的是一個既非常卻又日常的悲劇。在無縫隙貼近現代氛圍的語感膜裹之下,…
文/葉維佳 王聰威、陳夏民、張鐵志。 三位實力堅強的文化人,三位都有媒體或出版編輯經驗,三位不約而同選擇了這個冬天推出作品,三位卻用了完全不同的形式來呈現他們最新的嘗試。在逼人的寒夜裡,他們要談新書、談時下的文學變化,帶著搖擺的威士忌,也談談自己的文學這條路,和一點不輕易的決心。 《主婦的午後時光》…
文/正好 「小說是志業,編輯是職業。」犢講座第44講一開場,身兼小說家與知名文學刊物《聯合文學》總編輯兩種身份的王聰威便這麼介紹自己,也揭示了他對這兩種身份的自我定位。 曾被范銘如評論為「過動的小說家」,王聰威自述自己喜歡在不同的風格間跳躍,比起以魔幻鄉土著稱的甘耀明、擅長自然書寫的吳明益⋯⋯沒有固…
文/黃培陞 寒假將至,身兼家長的讀者也許得先忙著安排孩子假期的「行程表」。大家都認同:工作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弔詭的是,當人們無所事事時,又會忍不住將自己(孩子)的行程排滿。在本週,〈家長已習慣用活動填滿孩子的生活,卻忽略了放空與無所事事,也是成長所必需〉一舉衝入排行榜前幾名,無論讀者是意識到自己在…
文/陳心怡 2003年大阪發生了震撼人心的「母子餓死」事件,年僅二十八歲的媽媽與三歲兒子被人發現時,已經死亡三個月。報導指出這位年輕母親是為逃離家暴夫因而攜子離家,在友人幫助下免費入住公寓,距離原來住處二十分鐘電車車程,丈夫知道她的住所,她也仍持續上班一段時間,死前還有未領回的薪資。 「太不可思議了…
靈感來自於一則日本新聞,王聰威的最新作品《生之靜物》是首部描寫「孤獨死」的華文小說。他透過 Twitter 的格式書寫草稿,以 140 字的體例,迅速捕捉當下感受到的時代氛圍與想法,又準確反映現代社會片斷、疏離無比的人際關係。 「孤獨的複雜,以及如何寫一本孤獨的小說?——《生之靜物》新書分享會 」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