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蕙慧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主人翁因模糊的內心火燄,不到20歲就離開祖國家郷,來到殖民地緬甸從事木材買賣。 天生鮮明的外表缺陷曾使他飽受欺凌,但某一天他起而反抗變得強大。 脆弱敏感的內在卻從未遠離他。在充斥著統治階層傲慢強橫虛矯的英國「白人老爺」世界裡,他不得不強自忍耐、虛以委蛇。 …
編譯/Jasmine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一九八四》與《動物農莊》可說是二十世紀初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之一,有人稱喬治.歐威爾是「先知」,因為在這兩本「政治寓言」裡描述的恐佈極權社會主義現象,現實世界在往後的半世紀裡不斷出現印證。現任美國總統川普的「另類事實」、以及其幕僚睜眼說…
現代的日常生活中,透過電腦與智慧手機打字和人溝通,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有時我們會想要打出某個字,卻不知道怎麼拼音,想用某個成語或詞彙,卻不確定對不對──這時,你會Google一下,還是隨便用「好像對」的字詞混過去?如果有一天,所有線上辭典都被單一公司壟斷(而紙本辭典早已不存在),你會願意付費使用更精…
編譯/Jasmine 如果你是一名Google的員工,興趣是寫小說,而且想創作主題跟矽谷科技產業相關的故事,那麼──很抱歉,為了保住Google這個金飯碗,你可能得把這個小說夢收起來。 這是真的嗎?《衛報》報導,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Google產品經理於2016年12月底,對全球網路巨擘科技公司Goo…
文/葉維佳 王聰威、陳夏民、張鐵志。 三位實力堅強的文化人,三位都有媒體或出版編輯經驗,三位不約而同選擇了這個冬天推出作品,三位卻用了完全不同的形式來呈現他們最新的嘗試。在逼人的寒夜裡,他們要談新書、談時下的文學變化,帶著搖擺的威士忌,也談談自己的文學這條路,和一點不輕易的決心。 《主婦的午後時光》…
文/楊照 小說家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幼年時在外祖父家,每當外婆要他安安靜靜待著時,就會跟他說:「別亂動,要是亂動,佩特拉表姑就來啦,她正在她的房間裡;要不然拉薩羅表叔就來了,他正在他的房間裡。」佩特拉、拉薩羅,還有許許多多外婆口裡講的人,小賈西亞.馬奎斯…
編譯/白之衡 如果你曾經在公共場合閱讀的時候,覺得書的標題不太討喜,因而忍不住讀得遮遮掩掩,那你應該就能夠理解,好的書名對作者來說也一樣重要。好的書名不僅能微妙地乘載書的內容,也更能吸引讀者買單,間接改變一本書或一位作者的命運。 英國一家絕版書店Jonkers Rare Books近日推出一張圖表,…
喬治歐威爾的《1984》是描述極權體制的經典,他本人也是二十世紀的最重要的作家/ 知識份子。這個講座將介紹他如何作為一個反極權的社會主義者,如何看待自己作為一個記者與小說家,以及《1984》之於我們這個網路時代的意義。 ──張鐵志
編譯/陳慧敏 諾貝爾文學獎、普立茲獎得主、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當他們的著作成名,作品摘下文學桂冠前,他們也一樣是為五斗米折腰的老百姓,許多文學作家在成名之前,都不得不在餐館、在建築工地等打工,讓肚皮吃飽,才能支撐文學熱情,也有些大師曾是吃癟的業務員、生意慘淡的小診所醫生,這讓他們有餘裕,或者有更…
文/陳榮彬(本書譯者,台大翻譯碩士學程與台文所兼任助理教授) 真正的悲慘世界 根據知名作者彼得.艾克洛伊德(Peter Ackroyd)在《倫敦史》(London: The Biography, 2000)裡面所說,早在一八八○年代就有人用「深淵」(the abyss)一詞來描繪倫敦東區;可見這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