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比活著,更多一點點的「動人瞬間」──朱宥勳談新作《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戒嚴台灣小説家群象》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宥勳為台灣社會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以六年的時間和苦工,完成《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讓大眾讀者有機會以更容易親近的方式,認識台灣重要的文學作家。 「經典也青春」六年來幾乎全部介紹超過十五年以上的經典和傑作,這次隆重登場的卻是2021年9月才剛出版的…

【布克新聞】S3EP41:生命故事同樣精彩:《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

小說家沒在創作時都在做些什麼呢?他們也是一般人、有著一般的生活,然而更多的是他們在其他領域的努力,即使不以文學創作為奮鬥的目標,這些小說家們全心全意的投入,又如何迴向到文學圈? 例如為了化解語言斷層而積極發表的鍾肇政、例如評價總是讓人感到兩難的陳映真。 本集節目將介紹《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本書收…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從一本書變成全宇宙大計劃

因為聽說喜歡的作家有一本國內沒出譯本的作品,所以乾脆自己找譯者翻譯、然後出版。 然後發現作家的思考脈絡其實不能單從別人出過的那幾本經典就看得完整,所以不如自己把他的書出得完整一點吧。然後發現有學者做了有趣的考據工作,把作家怎麼創作經典的背後故事寫成有趣的紀錄,也該出版;然後想到既然是這樣,那別人出過…

「我寫作時總想傳達一個理念:人是良善的。」──專訪吳念真

文/犁客 「到了一個年紀,」吳念真說,「閱讀真的變成非常非常非常簡單的一件事。」 吳念真拍廣告、演舞臺劇、當導演當編劇,大家幾乎都忘了,他剛退伍、白天工作晚上唸大學夜間部的那段時間裡,連得了三年「聯合報小說獎」──初入藝文界時,現今人稱「吳導」的吳念真,身分是「作家」,「閱讀」是他從小開始就有的興趣…

喝到最後,你會看到萬物的真相──文學家和酒吧

編譯/暮琳 王爾德這麼形容苦艾酒:「喝下一杯,世界變成你夢想中的樣子。第二杯下肚,事物盡失全貌。最後,你將能看清萬物的真相,而這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 人們總想像作家的髮膚之下流的不是血,而是幽深濃稠的墨,然而更多時候,諸墨客真正的信仰不是墨水,而是酒精。藝術家依賴酒精將痛苦與乏味拔除,進而藉由酒創…

【果子離群索書】批評不是亂來,那麼應該怎樣來?

在「台北文學季.文學閱讀與書評寫作工作坊」主講一堂課:「從文學出發的台灣書評實作與難題」。為了準備這三小時課程,我把《龍應台評小說》從書櫃深處請出來,重讀一遍。 這本文學評論集,出版於1985年(維基百科提早了一年,誤),超過30年了。在此前一年,龍應台以初生之犢之姿,挑戰文壇,以批評白先勇《孽子》…

04/01【大師思想系列 免費講座】In Between唯美主義與寫實主義:解構陳映真的小說藝術

個人的生命與成就往往與他的學問與人生的歷練有密切的關係!這種觀點放在陳映真先生身上,那可說最恰到好處了! 新儒學大師徐復觀先生曾評陳映真道:「陳映真是海峽兩岸最有學問的中國人。」 當代文化評論大師南方朔先生說陳映真是「最後的烏托邦者!」 當代學者郝譽翔在她的訪談中也對陳映真做了最特殊的剪影:「在陳映…

「我在人間,就要到現場。」──專訪《人間現場》作者,攝影師蔡明德

文/陳心怡 拜數位科技與社群網站之賜,攝影門檻大幅降低,幾年前還曾掀起大砲熱潮,不論男女老少,頸子上掛著一台專業攝影機,隨拍隨傳上網分享,比解析度、比效能、也比陣仗,大光圈、景深淺、焦點上更顯銳利的照片成了很多人樂此不疲的呈現方式,四平八穩的構圖與黑白照,不再那樣受人青睞。 「現在數位當道,但再怎麼…

給「自己們」──一個青年學者的台灣小說的情感之旅

文/黃錦樹(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這是(《學校不敢教的小說》)個有教學熱忱的青年學者寫給想像中的中學生看的,台灣小說入門書。 它的自序〈給不認識的自己〉清楚的道出,它預設的對象是哪些人。如果藉由書中談論的王詩琅的小說〈沒落〉中一個日據時代獨特的台式中文詞語來概括,那即是「自己們」。 全書還有一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