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寫劇本到親自演出,王育德沒想到還要教學生說台語

文/王育德、王明理;譯/吳瑞雲、邱振瑞 龍瑛宗擔任《中華日報》日文版總主編,他來到台南,要求我幫忙。龍瑛宗的大名從《文藝台灣》上已經知道,對於台北文壇,我抱持著羨慕與反彈的複雜心情。他是有名的台灣人作家,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在《改造》獲獎;他請我幫忙時,我感到非常得意。介紹他的,應該是育彬弟同好當…

【2018臺北文學季】3/16-4/06「戰鬥吧!文學青年:文學獎的光明與幽闇」開展

人聲樂團演繹 巨形文學擂台 獎座啞鈴體驗 感受最青春熱血的文學盛會 臺北文學獎邁入20週年,由臺北市文化局主辦、文訊雜誌社規劃執行的這項特展,於3.16-4.06期間,以「文學獎在臺灣」.「臺北文學獎20年」.「文學獎爭議事件簿」.「誰還需要文學獎?」.「閱讀文學獎」五大主題,呈現臺北文學獎發展歷程…

【台北文學季】在歷史裡,台北城

文/張琬琳(台大台文所博士候選人) ★城的所在.人的故事 回顧老台北城的歷史,逾一百三十多年來,圍繞著這座「城」的故事,正訴說著這座島嶼上,歷代核心治理與文化正典的流播。在老台北人的記憶裡,城內、城東和城南口,這些意涵深厚文化正統象徵的場域,大部分區域皆隸屬於今中正區的範疇。這裡是全台的文教、政治和…

【故事‧說書】如果百年前,一個文青──《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

文/吳亮衡 本文與【故事‧說書】合作刊載 說到「文青」,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圖像會是什麼呢? 是像唐伯虎那樣風流倜儻的吟詩作對? 還是像呂赫若一般,同時擁有俊秀的外表以及令人欽羨的文采呢? 或許是一個帶著黑框眼鏡,總是坐在咖啡廳的角落,一邊輕啜咖啡,一邊書寫耐人尋味的華麗文字的文藝青年?又或許是一個坐在…

他的一生,就是一首未完成的長詩 周芬伶耗時二十年完成的作家傳奇

周芬伶的《龍瑛宗傳》,把跨越兩個時代的台灣作家,相當生動地描寫出來。 到目前為止,似乎沒有一本精彩的作家傳記,可以寫得如此動人。她寫了二十年,斷斷續續,終於沒有擱筆。在漫長的歲月裡,周芬伶的散文與小說日益精進,卻從來沒有忘懷她要為龍瑛宗立傳。這部作品如果完成於十年前,恐怕無法臻於完美的形式。遲到與延…

【日本特派】在日本細品台灣文學的滋味

文/劉子瑜 台灣和日本乍看經貿交流相當頻繁,但在庶民生活裡,許多日本人對台灣的理解程度卻很單向,侷限在書店裡的旅遊書上,對台灣印象的回應關鍵字僅有芒果冰、小籠包、故宮、101,甚至有以為到台灣觀光要換匯人民幣。讓日本重新認識台灣,理解過去台灣與日本深刻淵源,明白日本引揚歸返後台灣土地上的變化,放眼未…